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四大野战军群中,第四野战军是战功最显赫的一支,从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四野的足迹纵贯整个中国。

不过在其辉煌的战史上,四平保卫战是一道抹不去的阴影。在四平这个连接沈阳和长春的要地,四野的前身东北民主联军和国民党军队一共进行了四番较量,主帅林彪先后吃到杜聿明和陈明仁的瘪。四平保卫战是其中的第二场。

四平保卫战前后打了一个月,最终以守方东北民主联军撤退结束,东北民主联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以至于在战后,一员大将拍桌痛斥林彪:“为什么你不及早从四平撤出?部队主力遭受如此惨重的损失,你何以交代?”而林彪则坐在椅子上,一言不发。

这个拍桌怒斥的人,在建国后被封为大将,位居十大将军第三位,直到1986年才去世,他也是革命军事家中少有的战略家之一,多次受到毛主席表扬。

他就是黄克诚。



毛主席的好“学生”

黄克诚是湖南永兴人,1922年,黄克诚考取了湖南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这所学校是一所具有革命传统的学校,在1920年的时候,毛主席就在这里设立了文化书社衡阳分社,宣传马克思主义。

不过,在这里黄克诚与毛主席没有交集,直到黄克诚于1925年入党后,被党派遣到广东参加国民党中央政治讲习班,才见到了毛主席。当时林伯渠、毛泽东、李富春等人主持这个讲习班,毛泽东、张太雷、邓中夏等人在讲习班讲过课。所以,称毛主席为黄克诚的老师不为过。

黄克诚第一次接触军事,是在1926年6月加入北伐军,从基层政治宣传队员干起,一直做到团政治指导员。

大革命失败后,黄克诚回到老家永兴开展地下工作,这期间,他的师友,包括入党介绍人先后被敌人杀害,但这丝毫未能动摇他的革命信念。

1928年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在湖南发动湘南起义,黄克诚等人在永兴响应,出任永兴独立团团长,部队改编后向井冈山进发。

在井冈山的各路队伍在朱毛会师后进行了大整编,成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黄克诚任第12师第35团团长,师长是陈毅。

没上过军校的战略家

和徐海东、王树声这两员“泥腿子”大将一样,黄克诚没有上过一天军校,其军事才能是在战斗中培养出来的,而战略眼光则是与生俱来的。



在井冈山革命时期和在与彭德怀共事的红三军团平江革命时期,黄克诚屡次反对“左倾”冒进主义,不建议攻打大城市,屡次被批评为“右倾”机会主义,而事后证明他都是对的。

1930年7月,红三军团前委、湖南省委、湘鄂赣特委在平江举行联席会议,在会上,面对与会各方就先打武汉还是先打长沙展开争论,黄克诚发出了震聋发聩的声音——反对攻打中心城市,夺取武汉的主张不现实,因为不具备夺取武汉的条件;长沙也不是不能打,但是不能暴动夺取长沙,而只能是将长沙守敌吸引到野外歼灭之,若胜则相机占领长沙。

黄克诚刚发表完意见,就受到狂风暴雨般的批评,认为他的观点是严重的右倾机会主义,撤销了他的纵队政委职务。

此后红三军团付出巨大的伤亡才攻下长沙,据守十余天后,在敌军反攻下,又撤离长沙。

后来红三军团再次整编,取消了纵队编制,改编为四个师,黄克诚因为被领导认定屡次发表右倾的主张,不适宜担任师一级领导职务,下放到团里任政委。

在长征路上,由于一直戴着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黄克诚的职务也是一降再降,一度离开前线,当了军委卫生部部长。

后来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牺牲,上级调黄克诚接任,才再次回到前线总部。

另一个体现出黄克诚战略眼光的是建议我军进军东北。

1945年9月,黄克诚在华中局驻地从党中央的一份电报中得知,苏联红军已经将日本关东军歼灭,占领了我国东北地区。他意识到“这是我军进军东北,开辟创建东北战略根据地的极好时机”。

在当时,华中局领导不同意向中央发这份建议电报,黄克诚只好以个人名义发电,建议中央派至少5万人,最好是10万人去东北,同时以晋、绥、察为关内第一根据地,以山东为关内第二根据地。

为达到这样的目标,黄克诚还建议山东调3-5万人到东北,华中调3-6万人到山东。他认为如果没有联系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不会有大的胜利,如果没有大规模决战的胜利,就不会有联系一大片的大战略根据地。

这份电报传到毛泽东那里,毛泽东看后连连称好,认为黄克诚的建议很重要很及时。

不久,中共中央就确定了“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决定成立东北局,从各抗日根据地抽调部队进军东北,先后到达东北的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达到20人。

此后,黄克诚也奉命率新四军第三师主力3万多人开赴东北。在山东遇到从延安开会回来的陈毅,陈毅戏称黄克诚为戴着近视眼镜的“千里眼”。

在四平保卫战前,黄克诚给林彪发电报,建议阻击战适可而止,“现在的情况是短信倾巢而出,寻机与我决战,而我军暂时不具备进行决战的一切条件。”

不过电报发出后如石沉大海,林彪既不回电也不撤兵。

此战国共双方的战损统计数字各不相同。根据国民党《四平长吉会战战斗详报》记载,此战(含追击作战)阵亡官兵1363人,负伤2496人,失踪606人,而打死民主联军26146人,伤56306人。而《第四野战军战史》记载自身伤亡八千余人,打死打伤国民党军一万六千余人。

战后黄克诚专程到总部质问林彪为什么不及早从四平撤兵?出现如此大的伤亡,他如何交代?(当时黄克诚在后方根据地坐镇,将他从山东带来的新四军第三师主力交给了林彪,这支部队在四平阻击战中也有较大伤亡。)

林彪听到质问,神色如常,端坐在椅子上不发一言。13年后,黄克诚在与毛泽东的一次交谈中才明白林彪当时为什么不说话。

毛泽东在庐山问黄克诚:“难道四平之战打错了?”

黄克诚说:“开始敌人向四平推进,我们打它一下子,以阻敌前进,这并不错,但后来在敌人集结重兵寻找我主力决战的情况之下,我们就不应该固守四平了。”

毛泽东:“固守四平当时是我决定的。”

黄克诚:“是你决定的也是不对的。”

毛泽东:“那就让历史和后人去评说吧。”



东北立功

如果说林彪指挥打仗厉害,罗荣桓做政治工作厉害,那么黄克诚就是建立根据地厉害。东北民主联军能够在东北击败国民党军队,黄克诚的根据地战略功不可没。

中共在关内各地的部队到东北后,面临着很多问题,除了天气,就是复杂的社会环境,这里除了国民党军队,还有遍地的土匪。

黄克诚发现在东北军事上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集中与分散的矛盾,既要集中兵力打胜仗,又要分散兵力剿匪建根据地,东北地区辽阔,在没有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情况下,部队分散后不易集中,集中后又不易分散。

他建议将东北以西满、东满、南满为单位划分,可以解决这一矛盾。这份电报应该得到了中共中央的肯定,因为东北局在两天后按照中央的指示,在西满建立了分局和军区,并任命黄克诚为西满分局副书记兼西满军区副政委,后来又任命他为西满军区司令员。

部队分散到地方创建根据地,建立了与群众的联系,先前遇到的困难迎刃而解,再加上不断剿匪获得了大量的缴获,部队的战斗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东北民主联军撤出四平和长春之后,国民党军队也无力再向前推进,中共中央和东北局指示,以黄克诚建立的西满根据地为中心建设根据地,同时休整部队。

到1947年4月,黄克诚终于将西满地区完全打通,成为连成一片的根据地,完成了根据地建设的战略任务,将西满根据地交给东北局直接领导。黄克诚因功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

在分管东北的后勤期间,黄克诚主持制定了一套系统的规章制度,使东北民主联军的后勤工作走上了正规化,对保证辽沈战役对后勤的需要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这套规章制度后来还被印发给关内其他各根据地作参考。

作为党的高级领导,黄克诚居功不自傲,在西满书记任上建议撤销西满分局和军分区,在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和军区政委任上建议撤销冀察热辽分局和军区领导机构。

既智慧如炬又高风亮节,黄克诚深得毛泽东欣赏,后来天津和湖南两个战略重地需要人坐镇,都是毛泽东点名由黄克诚担纲。1952年,毛泽东又亲自点将,调黄克诚出任中央军委第三副总参谋长、总后勤部部长兼政委。

参考资料:《黄克诚自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