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2037字,3图
阅读预计:6分钟
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已经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进入全球票房榜前8。
这部动画电影从《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中获取灵感,将哪吒塑造成了一个生而为魔,却逆天改命的魔童。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动画电影海报
哪吒的身世十分复杂,他的名字也不符合中国人的起名习惯。
《西游记》第八十三回中解释其名字由来。
他出生时,左手掌上有“哪”字,右手掌上有“吒”字,故名哪吒。
这种解释太过敷衍牵强。哪吒实际上是外来语的音译。
古人翻译佛教经典时,若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词汇,要么音译,要么创造一个新词汇。
创造新词汇的最常用方式,就是在同音字的左边加上一个“口”字旁,如:唵、吽、嘛、叭等。
多名中外梵文学者通过考证认为,“哪吒”是“那吒鸠伐罗”的简译,所对应的梵文词是Nalakū vara 或Nalakū bala,又译“那罗鸠婆”。这意味着哪吒有印度血统。
哪吒的父亲是多闻天王,梵名为Vaiśravaṇa,音译毗沙门、吠室罗伐那等,含义是“多闻",故称“多闻天王”。
毗沙门最早出现在吠陀经典中,其身份不断变化,最终升格为印度教的财神俱毗罗及北方守护神。
印度马图拉考古博物馆有俱毗罗的造像,其身材肥硕,肚子滚圆,面带微笑。
大乘佛教兴起后,印度教诸神被吸收进了佛教神殿。
原来的印度教神祇因陀罗,成了维护佛法的帝释天,还有四名战神依次守护着须弥山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他们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印度教诸神几乎都有配偶和子女。多闻天王毗沙门的儿子就是那吒鸠伐罗。这一习俗也渗透进了印度佛教中。
在公元一世纪,这对父子出现在了佛教典籍中。马鸣撰写的《佛所行赞》描述道:“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一切诸天众,悉皆大欢喜。”
也就是说,北方之神毗沙门天王与天后诞下了一个叫那罗鸠婆的孩子,并获得了诸天神的祝福。
多闻天王毗沙门进入佛教体系后,变得威严庄重。
由于他骁勇善战、还能为民众带来财富,所以贵霜王朝统治下的犍陀罗王室和民众,开始膜拜毗沙门天王,逐渐形成了毗沙门天王信仰,并沿着丝绸之路向东传播。
毗沙门天王能满足丝路商旅的两大要求:一是得到庇护,阻止盗贼抢劫;二是赐予财富,让商人获利。
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描述了新疆和田地区的毗沙门天王信仰。当时,毗沙门天王被尊为于阗国的保护神。
随着佛经的传入,毗沙门天王也带着儿子那吒鸠伐罗进入了汉文化圈。魏晋六朝以后,汉语词汇呈双音节化趋势。
“那吒鸠伐罗”被简化为“那吒”。在唐宋元典籍中,哪吒均写为“那吒”。
唐代的《开天传信记》记载: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王之子那吒太子也。”
从明代开始,戏曲小说中才陆续出现了“哪吒”的写法。
哪吒的动画故事广受儿童喜欢
毗沙门天王信仰传播到唐朝后,也拥有了众多信众。
传说毗沙门天王有多个化身,曾经协助唐朝王室平定乱事,被唐朝王室尊为战神。
在民间流传过程中,毗沙门天王与战功卓著的初唐军事将领李靖,逐渐合二为一。
既然李靖等同于北方多闻天王,哪吒也就成了李靖的儿子,变成了“李哪吒”。
有了中国姓氏后,意味着哪吒和其父亲毗沙门天王,开始进入中国神祇系谱。
这为哪吒父子的演变,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演绎出了不同版本的玄幻故事。
在战争频发的年代,老百姓膜拜李天王,却没有过上安定生活,他们只得寻找新的精神寄托,目光自然落在哪吒身上。
根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因世界多魔王,玉帝命降凡。”
哪吒投胎于李靖之妻,成为李靖的三子。哪吒降生后,便斩杀了龙王太子,给父母惹了很多麻烦。
李靖想惩治儿子,谁知哪吒不服管教,上演了“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的场面。
这种做法引发了当时的佛儒之争。佛教徒认为,哪吒抛弃肉身,是在阐述“心性本净、不假外求”的禅宗理念。
这种做法却违背了儒教的孝道观。儒教强调的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于是,古代文人又通过“莲花化身”、“赏赐佛塔”的奇幻故事,巧妙化解了佛儒之争。
根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如来佛祖以荷菱为骨,莲藕为肉,莲叶为衣,使哪吒得以重生。如来佛祖还赐给李靖一座宝塔,让哪吒见塔如见佛。
在这种文化语境下,哪吒既膜拜了佛祖,又拜了父亲。这不仅平息了父亲李靖的怒火,也表明了佛教与儒教的相互妥协和吸收。
早期的李天王造像是一手托宝塔,一手持战戟,故名托塔李天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迎合“风调雨顺”的吉祥语,四大天王都改换了手里的法器。李天王手持混元珠伞,以雨伞之意谐“雨”。
托塔李天王手中的法器变化
哪吒从佛教密宗那里获得变化自如的本领。
他可以分身散体,穿越星辰,深潜入海。结果玉皇大帝看上了他的高强本领,委以重任,让他永镇天门。
哪吒的这种身份变化,又体现了佛教与道教的相互融合。
哪吒的形象从印度教进入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土,从依附毗沙门到成为独立神祇,每个朝代都赋予其新的内涵,其形象一直处于变化中。
虽然其神话故事有不同的宗教历史源头,在中国文化中锤炼了上千年后,逐渐具有了中国人的审美特征,哪吒最终成了中国神话中历久不衰的魔童。
本文为印度通原创作品,任何自媒体及个人均不可以以任何形式转载(包括注明出处),免费平台欲获得转载许可必须获得作者本人或者“印度通”平台授权。 任何将本文截取任何段落用于商业推广或者宣传的行径均为严重的侵权违法行为,均按侵权处理,追究法律责任。
>> 热文索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