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上台了,我就给你竖大拇指。”这是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生熊之莺首次登台表演时,前来“把场”的老师对她说的话。那时,她因紧张在侧幕条发抖。

尽管如此,熊之莺从小便与戏剧结缘,初次步入剧场,就沉醉在戏剧中。上大学后,她把戏剧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所撰写的论文获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两度荣膺田汉戏剧奖评论奖。她还为报刊撰写十余篇戏剧评论文章。

热爱戏剧的熊之莺在戏剧研究之路上越走越宽。日前,她获评复旦大学优秀学生标兵。

很幸运很早就

遇到戏剧

“我是一个很幸运的人,很早就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回忆自己的戏剧之路,熊之莺说,她在中学阶段就明确对戏剧的兴趣,希望以后能从事与戏剧相关的工作。读大学时,她选择戏剧专业。

本硕期间,熊之莺主要研究英国当代戏剧。为拓宽原有的研究视野,她在申博时尝试涉足中国当代戏剧研究。复旦中国语言文学系梁燕丽教授是港台戏剧研究的专家,这与熊之莺想着手研究的方向相契合。由此,她开启复旦读博之旅。


复旦的课堂给熊之莺带来新的研究方法与思考路径。中国语言文学系张业松教授在课上引领同学研读新出版的学术论著,不局限于现当代文学专业,还涵盖古代文学、西方文论、现代艺术等多个学科。在跨一级学科选课时,熊之莺选择日语语言文学系王升远教授的研究生课程。

“起初只是抱着巩固日语的想法选了课,没想到收获颇丰。”熊之莺说,“不仅接触到日本思想史这一新领域,王老师的治学思路更是给予我很多启迪。”这些课程并不直接讲授戏剧学,但给她带来解读材料的新方法与学术研究的新启发。

博士一年级撰写课程论文时,熊之莺选定香港电影《倾国倾城》为研究对象。在构思过程中灵光乍现,将电影史与戏剧史融会贯通,引入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的“南来文人”这一概念,写成《三代“南来文人”的清宫想象——以<清宫秘史><倾国倾城><德龄与慈禧>为例》。该论文发表于《戏剧》(CSSCI来源期刊),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熊之莺在江苏省研究生“中国故事与艺术媒介”学术创新论坛上发言

随后,熊之莺的论文《女性主义之后:卡里尔·丘吉尔剧作新解》发表在《戏剧艺术》(CSSCI来源期刊),荣获第38届田汉戏剧奖·评论奖一等奖。此外,《中文音乐剧的香港启示——从香港话剧团原创音乐剧<大状王>说开去》一文入选《中国戏剧年鉴》2024卷;《经典改编的另一种可能性——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骆驼祥子>》被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内部刊物全文转载作为参考资料;论文《“演”:解读传奇<桃花扇>的另一种角度》入选江苏省研究生“中国故事与艺术媒介”学术创新论坛,获优秀学术论文评选二等奖。

写剧评

要坚持说真话

“纯文科将成果转化到实践中加以应用,有一定困难。学术研究如果只是同一个圈子里的人阅评,对圈外人意义不大。”熊之莺也有着“文科该如何致用”的困惑。

在实践中,同已投身戏剧行业工作的朋友交流,她从焦虑中走出来。


熊之莺(左二)和香港话剧团老师们

“我认为‘青年剧评人’的身份能让我在戏剧领域发挥作用。”熊之莺坦言,相比写研究论文,自己更喜欢写剧评。作为戏剧行业生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戏剧评论能迅速对一部新作品做出评价,会促成剧评人与观众和创作者之间良性互动。“写剧评最开心的是看到有观众表示道出了他们心中朦胧的感觉。有时创作者会因为剧评中的建议,修改作品。”

“如果说写论文是‘打内’,那么写剧评则要做到既‘打内’又‘打外’。”好的剧评人除了要熟知戏剧史、戏剧理论、当代戏剧的实践情况外,最重要的是坚守底线标准——说真话。理想的剧评和论文一样,要有自己的观点,能围绕观点讲出道理。“剧评的作用就是要促进戏剧生态更健康发展。”

读博期间,熊之莺为《文汇报》《上海戏剧》等报刊撰写一系列剧评文章。

为做更好的观众和研究者

登台演出

“戏剧是一种现场艺术,无法复制。即便是同一作品,表演者的状态、观众的状态稍有不同,就有新的体验。这是我在别的艺术形式中感受不到的。我想,这是戏剧的魅力所在。”谈起自己的热爱,熊之莺眼眸生光。

“戏剧既是我的专业,也是我最大的兴趣。”虽然熊之莺不研究中国古典戏曲,但她自幼对戏曲,尤其是京剧,颇为痴迷。在课业之余,她参与京剧科普平台“戏知”的运营,通过推文、直播、播客等方形式践行“理性进步,智识京剧”。出于对京剧行头的喜爱,日常她也会钻研刺绣、点毛、绒花等传统服装和首饰制作工艺。


熊之莺(左一)参加演出

大学期间,熊之莺加入学校社团学习京剧。“我学唱学演,初衷不是为了能打扮得很漂亮地上台,而是想更好地做一个观众。”有了表演经验,再到台下看戏,能看得更细致入微。

“研究者往往会试图构建一个较为清晰的表述体系,但是传统戏曲有时靠的是长年在舞台上磨练出来的直觉与经验积累,有些东西无法被体系所囊括,甚至演员自己都未必能说清楚。因而,若能有一些表演经验,可以对舞台演出有更好的、超乎言语之外的身体感知。”

传统戏曲如何“复兴”、如何“出圈”,是近年的热门话题。在熊之莺看来,戏曲演员若能真正继承前辈大师的艺术精华,提供足够引人入胜的演出,自然能留住观众。

组 稿

校融媒体中心

文 字

方东妮

图 片

受访者提供

责编/编辑

章佩林

▼更多复旦新闻,敬请留意复旦大学官方网站。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