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厨房中,有样东西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用到,但似乎很少有人知道它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个东西就是“清洁海绵”。
由于其强大的清洁能力,清洁海绵这些年逐渐取代了抹布,成为人们洗碗时最常用的物品之一。
清洁海绵又叫纳米海绵、魔术擦,作为一种由聚三聚氰胺-甲醛聚合物组成的聚合物海绵,这种海绵一开始被用于阻燃剂和噪音消减剂,主要应用于民用、建筑和航空工业等。
后来有人发现其在处理水和溢油上效果明显,于是自本世纪开始,清洁海绵慢慢替代了抹布,成为人们洗碗时的标配。
清洁海绵虽然好用,但有个很明显的缺点,就是容易磨损、破裂。而就在去年,来自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就发现,磨损的清洁海绵可能存在很大问题。
清洁海绵每磨损1克,可释放出650万个微塑料粒!
这项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上的研究显示,清洁海绵每磨损1克,可释放出650万个微塑料粒。
研究人员从市面上购买了常见的三种白色清洁海绵,且它们都是国内常见的家用清洁品牌,光谱分析显示,不同品牌的海绵有着相似但不完整的一致结构。
通过研究发现,哪怕没有任何磨损,海绵的质量也会减少1.8-4.0%,这主要是因为微塑料纤维和甲醛的溶解与挥发;而当其被粗糙的金属表面磨损后,其质量直接减少了4.9-8.7%。
LSM成像得到的结果则更加直观:清洁海绵的质量每损失1克,将会产生240-1010万的微塑料纤维。
当微塑料纤维数量和质量损失进行归一化后,清洁海绵的每克磨损大约会产生650万微塑料纤维!
这是极其恐怖的,恐怖之处在于这相当于和24小时机械搅拌口罩释放出的微塑料纤维数量差不多。
如果将目光放到全球,那数量则更加恐怖。
研究者基于亚马逊与eBay的数据,预估出全球至少销售出去约7.5吨的清洁海绵,即使这些清洁海绵只磨损了10%,那全球也释放出了4.9万亿个微塑料纤维。更重要的是,这还只是线上的销售数据,线下的数据则难以统计。
也就是说,微塑料问题,比想象得还要严重。
吃进去的微塑料,伤肝伤脑伤全身
微塑料,是指长度小于5毫米的微小塑料碎片,主要来自于各种塑料制品的分解,其概念最早由《科学》杂志于2004年提出。
也许很多人觉得微塑料并没有多可怕,毕竟它不像有些疾病,能够给人带来直观的危险和威胁。殊不知,微塑料给人体健康造成的威胁,正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发生着。
大脑:
有研究显示,微塑料颗粒进入人体后,只需要2个小时就可穿过血脑屏障并进入大脑。而进入大脑的微塑料颗粒可能会增加炎症、神经紊乱,以及阿尔茨海默病或帕金森氏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
肝脏:
李兰娟院士团队发现,微塑料会损伤肝脏并破坏血清抗氧化活性、导致肝脏病变。
肠道:
研究发现,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粪便中的微塑料颗粒是健康受试者粪便的1.5倍,IBD患者体内的微塑料含量越高,那么疾病相关的腹泻、直肠出血以及腹部绞痛等症状则越明显。
除此之外,目前在人类的血液、大脑、肠胃、心脏和胎盘等部位,均检出了微塑料。微塑料,可以说已经无孔不入。
2019年,《Nature》上发表了一项研究,研究指出一个人每小时可能会从自己的衣服、空气中吸入16.2个塑料碎片,每周约摄入3000个微塑料颗粒,相当于每周吃掉了一张信用卡的塑料。
记住5点,减少微塑料摄入
①不用塑料袋装熟食
平时在外面吃小吃,或者打包食物,尽量不要用塑料袋,因为这些塑料袋大多属于再生塑料袋,所以塑料袋中的有害物质在遇到高温和油脂时很容易析出,并转移到食品中。另外,食物的温度越高、油脂越多,塑料袋中的有害物质析出就越多。
②不加热塑料制品
高温下,塑料中的化学物质很大可能会加速分解,增加微塑料析出的风险。尤其是用微波炉加热塑料制品时,水分子在振动生热时会对塑料容器产生压力和摩擦,从而导致塑料发生破裂剥落,而剥落的塑料颗粒则会掺入水与食物中。因此,平时打包的食物最好转移到餐具中再加热。
③少穿合成纤维的衣物
衣服、地毯和家具等,最好不要选合成纤维的,可以选择天然纤维,比如棉、麻、丝和毛等,能有效减少室内微塑料的脱落。
④少吃超加工食品
超加工食品一般都要经过层层包装,包装得越多,意味着食物受到微塑料污染的风险就越大。
⑤水烧开后多沉淀一会
广州医科大学与暨南大学联合研究发现,将硬水烧开,通过简单的过滤,就能去除80%以上的微塑料或纳米塑料。所以平时把水烧开后,建议多沉淀一会,水底尽量倒掉不要喝。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尽量把厨房里的海绵擦给换掉,可以换成丝瓜络或者普通的抹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