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难去定义何为“正业”。

“亲朋好友都觉得我是不务正业,根本不相信我能写出什么东西,更别说当作家养活自己了,他们认为我是在拿写作当作逃避生活责任的幌子。”

作为一名标准的“小镇青年”或“农村作家”, 魏思孝的这段采访,在不经意间展现出了一丝丝当下青年作家的无奈。

现在的魏思孝,身上开始有了诸多头衔:他是新晋的宝珀文学奖得主,是山东理工大学的特聘教授,是山东省青年作家的“领军人物”,也是能代表淄博这座城市领奖的“文化名片”.......

那么,一个热爱文学的写作者,能够复刻魏思孝的历程,一步步走向文坛高处吗?

也许我们看过魏思孝的“发家史”,就能获得答案。


1986年,魏思孝出生在山东淄博。这个悠悠上千年的古城,早年间同时存在着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的两种元素:

一个是以齐鲁石化为代表的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大国企,另一个则是广阔贫穷的农村。

魏思孝属于后者,他从小在临淄的农村生活,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偶尔经过附近国企厂的大门,他想象着世界上存在着另外一种生活。


小时候的魏思孝

上个世纪末的农村和现在并无什么本质上的区别。改革开放春风并没有让太多的北方农村人产生暴富的梦想,农业税和田间地头的农活才是大多数农民的全部。

魏思孝的长辈们对他也没有过多的苛求,只是希望他可以做安稳的工作,不要继续做农活。他们吃了太多体力劳动的苦,他们不希望这也是魏思孝的一生。

这个期待甚至不包括考上大学或者出人头地,因为在大学还未扩招的八、九十年代,一个农村孩子想要考上大学堪比登天。

就这样简简单单地,魏思孝踏上了人生的旅途。与旁人并无什么不同,不过是上学,工作, 过日子,杂七杂八……

大专之前,魏思孝并未展现出文学的相关天赋。来自乡村的他,从小没有受到过文学的熏陶,词汇量不足,古诗词也总是背不过。


魏思孝老家屋顶上的视野

大学在千禧年后的扩招,让魏思孝有机会考进一所二本下的大专学习历史教育专业,这是一个在当时看来有机会获得“铁饭碗”的专业。

“在他们心目中,医生和老师就是安稳工作中的最理想型。可是医生实在太难考了,于是他们就很希望我成为一名教师,我大专毕业后虽然通过了教师资格考试,最终还是没当教师。”

魏思孝这样回忆着父母当初对自己的定位。

但到了大专,一切有了转折。

济宁学院在今天来看并不是名校,但给了魏思孝一个农村孩子“出去看看”和接触城市生活的机会。


济宁学院

从此,他不再是工厂铁门外和城乡结合部的一员,他开始尝试一种和祖辈父辈们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更深一层的转折来自入学以后,魏思孝在学校的盗版书摊上寻到了一本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开启了他通向文学的大门。

“许多年,我都被他的阴影笼罩。”

王小波的天马行空,重新定义了一个农村孩子对于文字的理解。

自此,魏思孝在之后的大学生涯里,阅文无数。但有趣的是,不同于许多文人学者对于经典文学的热爱,他则更加偏向阅读一些非主流的文学作品。

“我开始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没看名家经典。当时二十来岁,骨子里是叛逆的。”魏思孝如是说。


青年魏思孝

就这样,从王小波到杨黎,从橡皮文学网到电子书,文学逐渐充盈了魏思孝的精神世界,也让他对于文学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要先关心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体验和情感表达。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魏思孝也慢慢地确立了自己人生的目标。

“我恰好是那个心思一直在写作上的人。”这是一篇有关魏思孝的访谈的标题,也是他对于自己的评价。

2007年,魏思孝从大专毕业,他并未回应家人的期望选择教师的职业,而是决定投身于文学写作的事业。同时也明确了自己写作的方向——小说,这是他最喜欢的文学体裁。

毕业之后的他,也无意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魏思孝曾坦言自己写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想上班。


魏思孝镜头下的乡村样貌

可是生活的拮据,空空的口袋却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他必须找一份糊口的差事。

因此,没多久,他进入了一家出版教辅书的公司,负责校对工作,坚持了三个月。

后来,他又找到了一家医疗美容院,担任文案,坚持了两个月。

笼统算下来,这五个月就是他工作经历的全部了。当然,即便是在工作中,他更多的也是在摸鱼写小说。

在这期间,魏思孝通过文学论坛,邂逅了自己的爱情。他和隔壁县级市的一个女孩相识,随后,就像很多那个时代的山东青年男女一样,跑到了青岛打工讨生活。

对于那时的魏思孝来说,文学和爱情一样,同样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他开始认真思考,文学能否作为一项事业,托付终身。


创作中的魏思孝

白天,女友去青岛的广告公司上班,魏思孝就窝在出租屋的小阁楼里,写作,投稿。他正值二十多岁,有着用不完的精力。

后来,他们回了淄博,女友变成了妻子,他们在市区开了一家服装店。而此时魏思孝的投稿开始收到回应,他开始陆陆续续收到稿费。

2012年,魏思孝面临着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他的妻子怀孕了,而他的文学事业刚刚起步,如果不去工作,他就无法在城里立足生活。

生存还是死亡,这个哲学的命题来得是这样突然。

囿于现实的拮据,魏思孝明白,既然没有工作的资金流入,那便只能减少开支。

于是他回到了农村。


“我不是为了什么文学离群索居至乡野。我就是这么个情况和条件,而且对我这种不太外出的人,在哪个地方差别也不是特别大。”

魏思孝这样给出了自己在农村的定位。

然而萧伯纳说:人吃饱之前只有一个烦恼,在吃饱之后却有无数烦恼。


魏思孝

诚然,回到了农村,魏思孝的开支得到了减少。但这也只是对于他没有收入的现况的一种缓解,而非解决之法。

随之而来的还有更多的问题。

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亲朋好友的评判。毕竟在农村这个地界,村头巷尾的杂言杂语,是辛苦了一天的农民们少有的放松方式。

而魏思孝呢?一个没有收入,没有工作,上过几年学,刚从城里回来的穷小子,正是让他们说道的绝佳目标。

他们不会相信魏思孝写的东西会得到认可,他们不会相信魏思孝能够用写作当饭吃,他们不会相信自己身边会诞生一位作家。


魏思孝和发小在屋顶晒玉米

魏思孝眼中的诗和远方,在他们的眼中不过只是对于劳作的逃避。

不久,“啃老”的标签就狠狠地烙印在了魏思孝的身上。

对于这段记忆,如今的魏思孝当然能够笑着坦然面对,恰似陈年的糗事被当作了酒桌的谈资。但不难想到的是,这些风言风语对于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是何种的打击。

眼中丰满的理想毕竟是未曾到达的彼岸,摆在面前的现实轻而易举就能将其动摇——更多普通的人没有那么强的信念,也不是什么经过艺术加工的男主人公。

这给魏思孝带来了迷茫。他不清楚自己是否真的像邻里所说一般,吃不上这口饭,写不出好作品。

所以有时他会和母亲讲:“实在是不想写了,写出好东西太难了。”


魏思孝母亲在地里指导他干农活

而生长在农村的母亲也不懂什么苦口婆心的安慰,她总会对魏思孝讲:

“找个工厂去上班吧。”

魏思孝也总是会在这之后继续对文章进行修改,邮箱里是石沉大海的稿子,手下是一个个新生的文字。

期间有几篇文章登上了杂志,但显然这些微薄的稿费也并不足以解决他拮据的困境。但日子也就这样慢慢流逝着,没什么更大的问题。

随着有了孩子,妻子去了市区工作,外界的风评也从“啃老的”多了一个“吃软饭的”。

这样的现实与心理的双重挣扎,直到2016年才开始有所好转。


魏思孝的部分作品

彼时,他成为了淄博市的签约作家,每个月得到了2000元的补贴,让他不用再为生活发太多愁,也有了更多的精力得以专注于写作。

不可否认的是,这段黑暗的生活为他增长了阅历,心灵的折磨为他磨炼了心性,他慢慢看到了属于彼岸的光辉。


文学不过是将自己内心中抽象的世界,用文字具象地展示。

处在淄博临淄和市区之间的金岭镇,作为魏思孝的老家,构架起了他抽象世界的原始逻辑,一如莫言的高密“东北乡”。

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而在农村生活了十年的魏思孝也逐渐明白了,属于自己的小世界正是来自生他养他的这一方广袤天地。


魏思孝老家屋后的雪景

农村就是一个宇宙,人性的光辉与丑陋和这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有区别。

这个世界的一隅,属于他的父亲。

2011年,魏思孝的父亲因为肝癌去世,这是魏思孝难以解开的心结。

时隔六年,他终于以父亲为原型,开始创作《余事勿取》。这象征着他和过去种种的和解,也象征着一个新的人生阶段的开始。


魏思孝《余事勿取》 | 上海文艺出版社

自此,魏思孝真正地将视角从城市转向了自己熟悉的那个农村。

他时常听母亲讲述村子里的趣闻轶事,即便是那些自己没经历过的事情,都能在母亲的讲述之下勾勒出清晰的轮廓。

他渐渐发现,每个生活在农村里的人都有着生动的灵魂。只是生活的重担压在他们的身上,让他们无暇顾及除了生存之外的种种,更何况精神上的富足。

对于他们来说,白天拼命地工作,晚上在家刷刷抖音足以让这一天满满当当。

至于他们仍在轻轻跃动的灵魂究竟应在何处再次绽放?魏思孝觉得这是他的工作。

“一个人死了之后就像一滴水掉进池塘里,没有留下任何名字,作为一个写作者还是有责任将这样一群人的生活状态记录下来。”


魏思孝与他的小猫“大壮”

于是他开始更多地以“我”为视角,去 书写一些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或真或假。

直到2021年,他创作出了《王能好》,写作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随着《王能好》入围宝珀理想国文学奖,以及2024年《土广寸木》获得宝珀奖的首奖,魏思孝也走进了一个更大的舞台。

而在台下,他也坚持继续农村的生活,他不愿意以知识分子的视角去对农村进行审视,他只希望能写出自己眼中的农村。


魏思孝曾经粗略地将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像海绵一样,吸收着生活施加给他的东西;另一种像橡皮泥一样,生活加诸于他的东西能够很直观地体现出来。

他认为王能好的原型——他的表哥,属于后者。

而魏思孝则大概属于前者。


魏思孝

他生活拮据,但也没有放弃写作的希望。

他承认着自己的天赋平庸,但也总希望自己能够更进一步。

他注视着那些跃动在自己身边的灵魂,日复一日。

就如同一个勤勤恳恳的农民,这是他骨子里的东西。

若真要给他一个评价,大概也只能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表达才最为贴切。

“我正好是一个农民,而且喜欢写小说。”

审核丨编辑:翟晨旭

排版丨编辑:立忞


人物篇

░ 观点

░ 杂志

░ 征稿

转载、商务、作者招募合作丨请后台联系,凡本平台显示“原创”标识的文章均可联系编辑转载,未经授权转载视为抄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