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也喜欢旅行,请关注+置顶我。谢哈。

好吃的人,哪儿都想去

来了,坐会,喝杯茶

有人说潮州好

名景,名人,美食,慢活

有人说潮州不好

重男轻女,排外闭塞

我不是潮州人

“潮州有什么好玩的?那里的人都很野蛮”

我是潮州人

“我们总爱往外跑,却从未认真了解自己的家乡”


我是molly

潮汕姑娘,走过30余个国家地区

看了些许风景遇过不少人

最想跟你们分享的,却还是家乡的小温暖

深漂多年

总觉得潮汕

是可以在外地想念,但却很难再回去的地方

可是有那么一个城市

一去再去也不会厌倦

潮州

那里有我喜欢的人文

热爱着自己家乡的客栈老板和茶馆主理人

想把潮文化诉说给大家的知心朋友

一群依然守护着古城的人


我不是土生土长在潮州,却一直想把这里的故事、温度,传感给大家。

再次慢行潮州,原意是和老朋友聚聚,却意外找回了某些丢失的童年记忆。



来到潮州古城,我最爱的地方就是客栈。

泡茶,看书,抚琴,养莲,客栈内的生活,更像是远古文人墨客的平常生活。

古城内的客栈大多为沉淀了百年历史的古宅改造,每位主理人都热情、有梦想、乐于分享,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古城。

这是潮州古城客栈的超强攻略,请收好!

先分享我这次新种草的四家客栈

大户人家的庭院深深

古城竹木门边,有一座庭院与韩文公祠隔江仰望,推开窗户便可看到城楼。大气而别致,名为韩庭别院,是目前潮汕地区最高端的民宿



非住客禁止参观的私密性,入夜便大门紧闭,我们吃完宵夜发现门外的招财猪也被搬进门内,可谓是霸气侧漏。



潮式、徽派特色结合的别墅庭院建筑风格,拥有古城客栈内唯一的游泳池



主理人做木起家,客栈内的每一寸木头都是自家生产。房间装修简单利落不造作,床褥舒适,进入洗手间还会响起温柔的交响乐。



懂得利用空间设计,我们三个女生每人一面镜子,不用挤在一起化妆~


清晨的庭院在小桥流水、雾气氤氲里,显得更加仙气。

没有固定的餐厅,你可以在亭廊下、房间内、石桌上享用早餐,除了标准的牛奶鸡蛋,还配以粿条、粿等潮式小吃,十分用心。



小园林静而不寂,晨间在江边信步、傍晚在庭院纳凉,这里适合喜欢气派小奢华的你


藏在大街中的静默小院

初见小院,第一印象就是门很小,仅容2人同行。铺满鹅卵石的小径,米黄色的墙,有种曲径通幽处的感觉。

走进院落,大人们在茶亭谈笑风生,孩子们在莲缸看鱼,岁月静好,大概如此。


楼道旁挂满了潮式风格画,走到楼顶有个空中小花园,小伙伴在老旧门板改造的茶座上处理工作,我则坐在旁边的摇椅上看书发呆。



▲邻居的衣服,是生活的气息

房内布置小有民国风,60年代的旧报纸,挂在墙上的雨伞,颇有年代感。我坐在窗台旁沏茶,听着细雨落在红灯笼上透出滴答声。



这是一座文艺清新的小院,既保留有潮州传统特色,有带有主理人的丽江情结。

它属于古城,又好像不属于,不可置否的是能留住美好的片羽时光。



注重细节美的日系风潮式宅院

伴着小雨,抵达宰辅第时已是深夜,大叔等我们安顿好才栓上门闩,如门前的灯笼般温暖。



宰辅:辅政的大臣,一般指宰相,相传此厝原为官家宅院,始建于清代。

错落有致的“四点金”式中座院落,与“下山虎”从厝相得益彰,平添些许日本京都的韵味。

(所谓“四点金”,即是前后四个正房齐向着天井,称为“四厅会”,后面的大厅是祭祖的地方,两边的“大房”是长辈居住的卧室,门厅两侧的“下房”是晚辈与仆人的居室,天井左右有回廊的南北厅,有的还有两间小房,作厨房或柴草房,又称“格仔”。)


观山,泛舟,赏菊,种竹,煮茶,听琴,玩鹤,房间的名字尽显魏晋风度、唐宋雅韵。

每室的主题墙绘均不相同,孤舟独钓、莲开千瓣、泼墨禅韵、秋风画扇......无一不见主人家的文墨素养和注重细节美


清晨醒来,绕过院中央那一口莲缸,我把洗衣房将昨夜未干的衣物烘干。外出回来,管家还帮我整理,十分贴心。

在传统的金漆木雕下品尝管家特意准备的清粥杂咸油炸鬼,开启美好的一天。



见屋顶猫嬉闹,听笼中哥学舌。在这里,你可以收获一份华美而不失雅怀的心境。


西湖畔并不复杂的星空房

我每次来潮州,必到取舍之间,这是像家一般的客栈

取舍家族和我们一起上凤凰山、在潮州古城citywalk,还在内院里准备了一顿丰盛晚餐来招待。

专门从汕头运来新鲜食材,掏出私家美酒,这便是“到朋友家吃饭”的最高礼遇。



好几次都没住进最棒的星空房,这次终于预约上了。午后在沙发上看书,乏了便透过玻璃俯瞰西湖。



木棉开得灿烂,湖中小船泛泛。

和取舍家族一起微醺,在天台欣赏潮州八景之一的西湖渔筏。白日精巧雅致,夜色灯光璀璨。




龙湖古寨可说是许多潮州人儿时的回忆,谁家祖屋不是这样子的青石板,青瓦砖

这里的宅子,比潮州古城的看起来更有年代感。



城市重建,很多寨子都被推倒,唯独龙湖古寨被较完好地保留至今

微风吹拂,老榕树丝绦轻轻摆动。这里有藏在屋顶瓦楞里的潮州古情,千年前先人的如烟过往和数不清的龙湖古寨旧事。


在这座千年古寨里,有人离开,也有人守着。

肖伯,生于厮长于厮,和粿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

院落里重复播放着马来西亚华侨拍摄关于“粿”的纪录片,肖伯显得有点害羞。他说,“我们潮汕祭神拜祖重在心意,我的心意全在这里了”


红桃粿是潮汕粿里最常见的,每家每户时年八节都要做粿。形似蟠桃,饱含潮汕人祈福祈寿的愿望。

想起今年春节没有回家跟妈妈一起做粿,鼻子酸酸,相信很多在外打拼的潮汕人也有这种感觉。



和面、捏形、包馅、印粿,做法不难却很繁琐。我很少自己做粿,最多是小时候曾经帮老一辈打打下手。

红桃粿是潮汕粿里最常见的,形似蟠桃,饱含祈福祈寿的愿望,凡时年八节都会看到。今年春节没有回家,才想起新年还未尝过红桃粿。



这次跟着肖伯做红桃粿,也让我有点想家,想念那时没有工作压身、在父母身边的日子



▲红桃粿最好吃的做法是香煎,油而不腻


国内有不少凤凰山,但产茶的只有一个,就在潮州。

作为潮汕人,我不靠奶茶续命,而是靠茶。在外旅行也不忘带上我的茶:在林芝的冰川、内蒙的大沙漠、新疆的鲜花丛、印尼的小岛......泡茶

上一次来凤凰山,是初中写生。我和朋友们都爱找一些偏僻的地方来创作,那次之后就再也没来过。


喝了那么多年的凤凰单枞,却从未完整了解过它。

海拔高、云雾大,是凤凰山守护着单枞茶香茶农人家守护着茶山,守护着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



我们从潮州古城出发,穿过盘山公路,看着沿路景色,这里跟印象中的凤凰山好不一样。

小路狭窄,我们一台台小车都要停车让路。这里都是茶农依山而建的家,没有胶己人的小团带路,很难深入茶山。

(“胶己人”是“自己人”的潮汕话音译。云迹方向的胶己人向导好客,乐于分享最local的玩法,“来了,就是自己人!”)


现在是采茶季,恰逢茶农晒青。水分蒸发后的茶叶变得柔软、萎凋,如同死去般,茶农跟我们讲,这是茶必须经历的“死”



我们体验了一把浪青,也叫摇清。多次鲜叶碰撞,发酵后的茶叶不再软趴趴,茶叶又“活”了。

小可爱们第一次零距离接触茶芽的开心样,仿佛看到年幼的我们。



胶己人阿涛特地借来草帽和箩筐,让我们做了一回“真茶农”。

即使是大晴天,茶农们的“后花园”依旧云雾缭绕,仿若置身我们二月份去的红河哈尼梯田。随手拍都不会有其他游客当背景,完全私享



作为一个超级懒人,凹完造型我就犯困了。阿涛说有个小惊喜在前面等着我们,在“半山茶座”里喝茶。

采茶、制茶、再将茶渣回馈给土壤,感受生命的循环,也足以体现茶农们有多爱这片茶山。




▲坐上胶己人的摩托车,体验茶山版的“suv”越野!

我们在茶农推荐的大排档解决午饭,厨房和食材就在用餐区旁,干不干净、用什么煮都一目了然。


镇上村民都爱就地取材的有机吃法,浮豆腐夹上薄荷和蘸上蒜泥醋来吃,原来已经有几百年历史。

这鸡爪是用糯米红壳发酵,天然染色,健康开胃。我最爱吃端上桌时还活蹦乱跳的生腌小虾,汁水还飞溅到小伙伴的脸上。



▲做成鸡肠形状的薯粉,叫鸡肠粉

喝点茶消消食,我们继续往最高峰乌岽村前进!

我去过新疆的天池、长白山的天池,都觉得景色一般般。远香近臭,心里想凤凰山的天池也不会太惊艳吧?就跟小伙伴们说不想上去。


后来被硬拉着上山,一爬到顶我就忍不住葛优躺在草坪上。孩子们在满山杜鹃花下吹泡泡,大人便在一旁野餐,共度周末,让我回忆起那些和家人来茶山的时光。


生活不在别处,就在身边。




▲有种在新疆的错觉呀~


潮州古城被称为“活古城”,是因为这里住的多为当地人。他们不管白天的游客熙熙攘攘,光着膀子打牛肉、坐在藤椅上看报纸、补鞋修衣、卖鱼吆喝......很真实

而守着这座古城的,就是一群“手艺人”,与其翻译为传统手工艺,我觉得“用手打造艺术”来形容他们比较合适。



看到路上“出花园”、“办外甥”招牌和小篮子,想起我的第一次挽面,就是在出花园的时候。(出花园潮汕地区特有的一种成人礼习俗:孩子年满十五,亲戚会送红鸡蛋。)


小时候来开元寺拜拜,只知道这是闹市红尘中,难得有一片禅地净土

长大之后,走的地方多了,便觉得这里的建筑设计竟然和日本的庙宇有几分相似。后来了解到,原来是从自己的家乡流传出去的,平添了几分羞愧感。


▲潮州嵌瓷,寓意吉祥如意

以前有自然灾害,大家必来寺庙躲难。除了相信神灵保佑,还由于顶部的横梁是宋代做的莲花扣防震结构,不易坍塌。

是如此高超的手艺,守住了这座"镇国神寺"


▲会刻上手艺人名字的宫灯

牌坊街我大概走了百回,却从来不知牌坊的狮子为何跑到上面。

问了当地人,他给了我两个解释。

一是:

未重建之前,木质牌楼比较小,狮子都在下面。现在如果把石狮放在如此宏伟的牌坊下,未免有点小气了。

二是:

闽南人称站到屋顶上的叫“风狮”。正所谓“家有风狮,藏钱没人知”,现在把他藏到上面去也是这样的原因。

潮州人的石雕虽然不及木雕出名,但谢谢他们守住了牌坊街。



载阳客栈的主理人,还开了家载阳茶馆。

他们用"二次改造"的方式,把"茶"和"潮剧"都守住了。在这里,可以泡工夫茶,边听潮剧



进门就有一面民国风的墙绘,爱美的我们坐在黄包车上拍拍拍,男士们就先进去帮我们烧水冲茶啦~



由民国老洋房改造的茶馆开放两层,中式的建筑格局与欧式的穹顶、回廊、雕花完美融合。

是艺术,也是匠心。

我特别喜欢二楼,站在上面俯瞰,还以为自己闯进了老九门的片场。偶遇民国的优雅,和佛爷一起投标。


提及茶壶,我们可能只知道紫砂壶。其实不同茶需要配不同壶,潮汕凤凰单枞的原配便是朱泥壶,它的独特密闭性能将茶香发挥到极致!

和泥、拉胚,学习着非遗手工艺文化,手拙的我竟能拉出一个朱泥杯。



潮州的非遗文化,怎么可能只有手拉壶呢?

以前的抽纱,都是出口国外的,西方人的桌布、阳伞,无一不是潮绣的艺术。除了金丝银线,潮州的手艺人还会在里面填充东西,制作出古代的3d效果。


提到朱泥壶和潮绣,不得不提潮州的木雕。最出名的就是“镂空雕”,我们看到木雕手艺人在笼子里面镂空雕一只螃蟹!

用完整的樟木来雕琢,贴上金箔纸磨粉,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从小看到大的“金漆木雕”



不爱去景点的我,来了潮州三十多次却从未上过广济桥!

听到侨胞们为重修桥梁捐献资金,才发现在外的游子在用不一样的方式,守着这座桥



我们常常忽略自己的家乡

却从未真正地走近它、了解它

和潮州相处后,吸引我的是这里的人文、慢节奏,胶己人像是朋友一样带着我们玩,是真心的、真诚的。

感谢依然守护着潮州的你们。

作为潮州人的你,离家千万里、夜深人静的时候是否也会想回潮州一趟?


感谢云迹方向提供本文转载

图片为云迹方向独家拍摄

部分由宰辅第客栈提供

版权属于原作者

非著名食客聚集地,带你吃遍五洲四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