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开国大典举行完毕后,毛主席突然想起一个人,于是问身边的工作人员:“那个14岁的小功臣没有来赴约吗?我记得我给她发去请柬了。”
听到这话,工作人员摇摇头,他知道毛主席口中的小功臣是谁,也惊讶毛主席依旧记挂着这个年仅14岁的女娃娃。
那么,毛主席口中的小功臣为何没有来赴约呢?毛主席又为何亲自给她发去请柬,邀请她来观看开国大典呢?由于文章主人公年纪尚2小,所以我们要从头说起。
文章中的女娃娃名叫马三姐(家中排行老三)。1935年,马三姐出生在安徽无为县一个家境贫寒的渔民家庭中,很快,这个原本就生活贫困的家庭越发困难,9岁的时候,走投无路的马母将马三姐送到一户人家当童养媳。
那是一段暗无天日的日子,小小的她在别人家承受着繁重的劳作和无尽的委屈。但很快,这个深陷“泥潭”的童养媳,就迎来了光明。
马三姐13岁那一年,无为县来了一批工农红军,无为县就此迎来解放,县城里的老百姓也得到新生。对于还是个孩子的马三姐来说,县城的解放让她第一次尝到“吃饱饭”的滋味,这不仅仅是食物带来的满足,更是一种对新生活的期盼。
1949年2月,中国解放军已经解放了长江北岸无为地区,在无为县的大大小小的村落里,驻扎着20万准备渡江的解放军。
为了能让这20万人顺利渡江,无为县的老百姓们满怀热忱,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项支援工作中。他们挑米砍柴,脚步匆匆,为前线的战士们送去生活保障;他们修路挖河,挥汗如雨,只为让渡江之路更加通畅。
无为县靠着长江水域,这里湖泊众多,当地百姓们大多数以捕鱼谋生,为此,每户人家都拥有专门用来捕鱼的小木船。
眼下,捕鱼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解放军渡到江的另一边,为此,老百姓纷纷将自己家的船拿出来给解放军战士用。
当马三姐听说村里在征集渡江民船后,连蹦带跳跑回家,嘴里叫嚷着:“哥哥,快把家里的船拿出来给解放军用!我要送解放军过江,到南京去抓蒋介石!”
这只小船是马家唯一仅有的家当,也是他们家唯一谋生的工具,但是此时此刻,马三姐心里只有解放军,只要能把解放军顺利渡过江,别说一只船,就是十只船他们也舍得给。
当天晚上,马三姐和大哥瞒着父亲,跑到十几里外的凤凰颈船舶站报名参加渡江突击队,兄妹二人要在解放军渡江时当水手。
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
在渡江前,解放军部队针对渡江人员进行了身份调查,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渡江人员中混入间谍。在调查的过程中,解放军发现了马三姐。
部队同志们认为马三姐年纪太小,这次渡江行动会遇到怎样的危险他们不得而知,万一在这个过程中跟敌人发起军火冲突呢?会不会把一个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孩子吓倒呢?他们很担心这个问题,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他们必须要为人民考虑,小小年纪的马三姐,不应该经历这样的残酷场面。
解放军同志为了马三姐考虑,坚持不让她上船,见马三姐不依,解放军同志们只好把她生拉硬拽下来。但是,马三姐依旧坐在江岸上守候着,等到她哥哥的船回来第二次运载战士们渡江时,她便跳到船上当起舵手。
马三姐吆喝着让战士们坐好,然后撑起竹篙,很快,她就发现这条船是他们自己家的船,这条船虽然老旧,但是很结实,加上自己对这条船很了解,所以马三姐坚信,她一定可以把船上的30名战士安安全全地送到对岸去。
就这样,马三姐穿着浑身是补丁的破旧棉袄,载着30名解放军,从无为县向长江南岸前进。
负责掌舵的马三姐一路上胆战心惊,她倒不是怕遇到敌人,而是怕因自己的不小心,导致坐在船上的战士掉进江水里,她知道这些战士们大多数都是北方人,水性不好,出个问题就麻烦了。
小船开到江心,就被江对面的敌军给发现了,两岸瞬间响起剧烈的炮声,突击队的两艘船也被敌军投来的炸弹炸飞。
哥哥见状便朝着马三姐大喊道:“快把船舵推歪!缓慢前进!”马三姐冷静分析眼下情势,决得减缓速度让船沉没,于是她对哥哥说:“哥,我们必须冲过去!不能停!”
此时此刻,马三姐完全顾不上自己的安危,她只有一个信念:把解放军护送过江。
敌人的炮火依旧猛烈,江面上甚至传来烧焦的味道,噼里啪啦的子弹打在江面和船上。就在她奋力掌舵的时候,一颗子弹打穿马三姐的右胳膊肘,疼痛传遍全身,她忍着剧烈疼痛简单包扎后,继续掌舵快速前进。
大约40分钟后,马三姐掌舵的船终于到达南岸,此时危险还没有被解除,马三姐不敢松懈,得知解放军不熟悉地形,马三姐临危受命,带着解放军爆破手扫除南岸敌人的碉堡,为后续部队上岸清除了障碍。
渡江结束后,马三姐得到“一等功臣”这个称号。
马三姐为解放中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新中国的领袖毛主席没有忘记她。于是便有了我们文章开头的那一幕,毛主席亲自给她发去请柬,邀请14岁的马三姐来参加开国大典。
马三姐为何没有赴约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马三姐从小生长在农村,没有出去见过世面,她的家人亦是如此,当家人得知有人邀请马三姐去北京时,想也没想就拒绝了,家人不放心年纪尚小的马三姐出远门,站在家人的角度上,这是可以理解的。
马三姐没有按时赴约这件事惊动了毛主席,因为毛主席也在担心着她的安全,怕她在来北京的途中出现意外,得知马三姐因家人阻拦而没有赴约后,毛主席也稍微放心些,主席笑了笑,对工作人员说:“没关系,孩子还小,以后有的是机会。”
这个机会出现在两年后(1951年),也就是马三姐16岁的时候。
1951年,马三姐和无为县另一位“特等渡江功臣”应邀远赴北京参加国庆典礼。
16岁的马三姐要比14岁的马三姐成熟很多,再加上这次有大人陪同,所以马三姐的家人们同意她去北京。
国庆典礼期间,毛主席把马三姐邀请到中南海家中。见面后,毛主席看着眼前的马三姐,感概道:“你小小年纪,却很有勇气啊!”
被毛主席这么一夸,马三姐瞬间不知道该说什么,看着马三姐可爱的模样,毛主席内心笑道:“果然还是个孩子呢。”
毛主席留马三家在中南海吃饭,只是一顿简简单单的家宴。当毛主席得知马三姐还没有正式名字后,毛主席问:“你还没有正式的名字吧?用我的姓为名可好?我姓毛,你姓马,你就要马毛姐吧。”
从这天开始,马三姐有了正式的名字——马毛姐。
多年后,马毛姐接受记者的采访,跟对方提起当年往事,马毛姐哽咽说道:“跟毛主席见面,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马毛姐没有自己是“一等功臣”而骄傲自满,完成学业后,马毛姐先后在合肥车站区麻纺厂、针织厂、帽厂等单位工作。
厂里的活并不轻松,但马毛姐总是选最重的活干,她不怕苦不怕累,一心想为国家做些事。马毛姐在工厂里一待就是几十年,直到1990年才退休。
马毛姐始终记着毛主席跟党,闲暇之余,她会坐在轮椅上跟村里的孩子们讲:“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是党给了我们好生活,你们要珍惜,要感恩啊……”
英雄来自人民,人民也不会忘记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