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土
编辑/两把刀
——【·前言·】——
1985年10月,开国上将、南京军区原司令员许世友因病逝世。消息一出,震动全军。
原南京军区司令员聂凤智,作为曾经的下属与老战友,在悲痛之中,撰写了长达9000多字的悼文以作纪念。
可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向守志却拒绝在悼文上署名。
这个行为让性如烈火的聂凤智大为愤怒,引发了一场风波。
那么,向守志缘何拒绝在悼文中署名,以致引起聂凤智的愤怒呢?背后到底有什么隐情?
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段历史。
许世友的传奇一生
许世友是开国上将,1906年出生于湖北麻城县,现在属于河南新县 。8岁的时候因家贫,便跟随云游僧人上了少林寺,这一去就是8年,8年的时间在少林寺学到了高深的武功和强大的意志。
16岁凭自己的高强武功,勇闯30位师兄的木人巷,大破18位师叔的罗汉阵。终于得以获得下山的资格。
回到老家后,看到地主恶霸欺负老百姓,便上前主持公道。结果地主恶霸命里该绝,被许世友一拳便送上西天。
虽然是伸张正义,但毕竟是出了人命。无奈之下,许世友不得不再次离开家乡。这一去,便成就了他的不世功勋,成了后世敬仰的开国上将军。
许世友加入的是红四方面军,一路从士兵,凭着勇猛无畏、敢打硬仗的作风,成了一员猛将。在红四方面军他曾经11次成立敢死队,或开路或断后,挽救了大局。曾任红9军副军长,红4军军长。
抗战时期,他被任命为胶东军区司令员,在敌军重重围困的情形之下,把根据地发展的风生水起,有声有色。连伟人都称赞他:打红了胶东半边天!
解放战争时期,他曾任山东军区司令员,9纵司令员等。漂亮的完成了济南战役这个伟大的胜利。。
解放后,他被任命为南京军区司令员,一干就是18年。在这期间,他整顿军备、提高战斗力,深入基层、和士兵以及老百姓打成了一片,深得人心。
聂凤智和许世友的关系
聂凤智是开国中将,1913年生于湖北黄安。也是红四方面军出身。和许世友一样,他也参与了鄂豫皖苏区和川陕苏区的多次反“围剿”。曾任红9军副团长,在这一时期聂凤智和许世友就已经相识。
在抗战时期,两人开始共事。许世友任胶东军区司令员,聂凤智任胶东威海军分区司令员。聂在许的麾下,两人脾气相投,是为数不多能掏心窝子说话的人。
后来在解放战争时期,许世友任华野9纵司令员,聂凤智任纵队副司令员。
其实一开始,聂凤智是被点名要调往东北的。但许世友欣赏聂凤智的能力,舍不得让他离开山东。所以,许以聂凤智身体不适为由,向组织发了一封“假”电报,将聂凤智留在了山东。可见他们的战友情有多深。
开国少将向守志
向守志是开国少将,1917年出生,祖籍湖北麻城。向守志也是红四方面军出身,参加过长征,曾任红9军副排长。
在1977年到1990年期间,任南京军区正副司令员等职。
所以,不管是在红军时期的红9军,还是在后来的南京军区,都曾在许世友的麾下任职,或是任直接下属。许世友曾对向守志进行过夸奖,这使得向守志对许世友非常敬重。
英雄落幕
可是,英雄总有老去的一天。年龄渐长,许世友的身体情况因为长期大量喝酒,发生了不好的变化。1985年,他在上海做例行体检时被发现患上了肝硬化。
虽然医生一再劝他住院治疗,并且劝他北上去北京301医院治疗,但却被他固执地拒绝了。
最终,这位坚强的老将军没能战胜病魔,在南京病逝。
悼文署名风波
许世友逝世后,中央根据他的遗愿实行了土葬,葬礼一切从简,不进行任何形式的追悼会。
虽然他实行了土葬,但其实是属于上面特批的。因为从1956年开始,国家就已经移风易俗,实行火葬。所有的高层几乎都签名了。但许世友曾提出请求,说:生前尽忠,死后尽孝,要葬在母亲坟前陪着母亲。
因为他的特殊情况,上面便特批了他的土葬。但是特批归特批,却不能大肆宣扬,以免造成不好的影响,上面专门交代,葬礼一切从简,不进行任何形式的追悼会。
可是,作为许世友的老部下和挚友,聂凤智却难以抑制悲痛和怀念之情。他决定写一篇怀念悼文来缅怀这位老上级和战友。于是,他写了《深切怀念老司令》一文。
文章写好后,聂凤智希望它能够刊登在南京军区的报刊上,让更多的人了解许世友的传奇故事和贡献。
可是,当文章送到军区时,却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阻碍——向守志拒绝在悼文中署名。
向守志是南京军区的司令员,也是许世友的老部下和战友。他知道许在军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明白这篇悼文对于缅怀许的重要性。
可是,他选择拒绝署名的举动却让聂凤智大为不解,甚至感到愤怒。他认为向守志这是对许世友的不尊重和对自己的不满。
于是,他质问向守志:“你们这是对谁有意见?许司令?还是我?”面对聂凤智的质问,向守志沉默了很久才缓缓开口。
他解释说,自己并不是对许或聂有意见,而是有自己的苦衷和考虑。因为许在国内外颇有名望,逝世后实行土葬已经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如果自己在悼文上署名,可能会让外界误解为自己支持土葬政策,从而给军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压力。
况且,南京军区处于重要的战略位置,他作为军区司令员,必须考虑大局和整体利益。所以,他选择了避嫌和低调处理这件事。
向守志的苦衷
听了向守志的解释,聂凤智冷静下来,理解了他的苦衷。不过,风波并没有就此平息。报纸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转载这篇悼文,这让聂凤智更加愤怒和不满。
他认为这是对许的不尊重和冷漠,于是再次质问向守志和军报负责人。
后来,在向守志的干预下,悼文才在南京军区的报刊上刊登,文章署名只有聂凤智和许曾经的另外两位下属,一共三人。
其实,向守志拒绝署名并不是对许的不尊重或冷漠。或许,他比任何人都更尊重这位老上级和战友。
可是,在其位谋其政,自己作为军区司令员,必须考虑更多的因素和大局。
许世友实行土葬本来就已经引起了争议和关注,如果自己再在悼文上署名,这种争议和关注可能会扩大升级。难免会给军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压力,影响军中稳定。
不过后来在向守志的解释下,聂凤智没再那么执着计较,他意识到有些冲动,反思了自己的行为和态度,经过向守志的解释和道歉后,聂凤智也就释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