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华人圈掀起一股“回国潮”。
曾经将硅谷视为“理想国”的科技精英、为绿卡奋斗多年的留学生,甚至扎根美国数十年的家庭,纷纷选择重返中国。
2019-2023年,超200万留学生归国
2019年,一条爆炸性新闻震动中美科技圈:
卡内基梅隆大学天才学者陈嘉澍,拒签硅谷百万年薪合同,带着“富布赖特科学奖学金”200万美元回国创业。
在上海创办了科技公司后,陈嘉澍领导的团队成功研发出全球领先的CMOS毫米波雷达芯片,助力中国无人驾驶等前沿领域的发展。
与陈嘉澍的故事相呼应的,还有王友清在人工胰脏领域的开创性成就。
王友清是农家子弟,从山东本地完成本硕博学习。27岁那年,他前往美国做博士后,最早设计出了"学习型人工胰脏"。
合同期满,他婉言谢绝了导师的挽留,坚持回国。
回国后,王友清克服重重困难,与国内外专家合作,最终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台临床实验测试平台,填补了这一空白领域。
目前,他已在多家医院推广应用,改善了大批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中国在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占据国际领先地位贡献了力量。
中国太需要这样的人才了!
让人欣慰的是,大量人才正在海量回归祖国的怀抱。
《教育部数据》显示,2019-2023年,超200万留学生归国,年增速达23.6%。
《中国海归发展报告》显示,芯片、AI、生物医药领域海归创业者暴增300%。
昔日纷纷从国内”出走“的学子,如今纷纷选择回国,到底发生了什么?
美国光环褪色,华人面临的留美“困境”
2023年美国家庭平均税后收入约8.7万美元,但支出高达7.7万美元,60%的家庭入不敷出。
留学生就业率从疫情前的75%跌至2022年的63.8%,科技巨头裁员潮更让求职雪上加霜。
即便名校毕业生年薪可达6-10万美元,但高税收和医疗、教育重负稀释了实际收益。
许多华人感慨:“美国能给你物质,却给不了‘家’的归属感。
另外,美国近年来收紧移民政策,H-1B签证华人中签率跌破10%,绿卡排期又长达数年,让很多华人想在美国留下来也无望!
中国崛起,回国比留美更具吸引力
近年来,中国在新能源、人工智能、芯片等领域的突破吸引着全球目光。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加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 产业化的有机结合,为回国科技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国家也出台了大量优惠政策来吸引海外人才回流,包括提供充裕的科研经费、完善的硬件设施、税收减免、住房补贴等等。
一位硅谷工程师坦言:“国内创业公司的期权可能比美国年薪更有吸引力。”
比如深圳“孔雀计划”,纳入“孔雀计划”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可享受160万至300万元的奖励补贴,对于引进的世界一流团队,给予最高8000万元的专项资助。
而中国在疫情中展现的高效防控、低犯罪率和社会稳定成为核心竞争力。
一名回国教授提到:“在美国,我担心孩子校园枪击;在国内,我安心于24小时治安巡逻。”
此外,文化认同、亲友网络和“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也让华人很顺利融入国内生活。
申请绿卡,需平衡“机遇”与“代价”
1)理性评估个人需求
若追求高起薪、顶尖教育资源(如子女入读美国常青藤大学),美国仍有吸引力;
若看重职业上升空间、家庭归属感或参与国家战略行业,中国可能更优。
2)关注政策风向
美国EB-1A杰出人才、EB2 NIW美国国家利益豁免,EB-5投资移民等绿卡通道仍在开放,但排期趋严,有意向的申请人还是要尽早启动申请。
3)拥抱“两个地缘”优势
保留中国户籍+美国绿卡,可兼得国内市场红利与国际身份便利。例如,子女以华侨生身份低分考取清北,同时保留赴美深造就业选项。
最后,“回国潮”不是对美国的否定,而是多元价值下的重新抉择。
美国依然拥有顶尖实验室和自由创新氛围,中国则提供澎湃的发展动能与情感归属。
对个人而言,关键在于认清“想要怎样的生活”。
或许,最好的状态是“脚踏东西”——以中国根基捕捉崛起红利,以美国身份打开全球视野。
毕竟,世界的未来,从不在非此即彼的对抗中,而在兼容并蓄的融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