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孔天骄)从医近30年,完成上万台手术,坚持手绘近20本手术图谱、千幅手术图,保存700多G手术资料……“骨科医生自学画画手绘千幅手术图”近日引起网友关注与点赞。
“通过绘画,详尽真实记录每个患者不同的手术设计、创新的手术方法、治疗得失的思考,甚至患者和我的心路历程。”2月18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联系到这位骨科医生——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骨科副主任兼创伤骨科主任罗令,他告诉记者:“医生是世界上最希望病人早点好的人之一。这些手绘不是为了手术而记录,而是为了每个患者治疗的不失败、无限追求成功而记录。”
今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骨科副主任兼创伤骨科主任罗令手术后第一时间用手绘记录手术细节。受访者供图
1999年,罗令在原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进修学习,2001年,回到湖南读硕士、博士。“那段时间,我想把从导师身上学到的知识与从骨科医生那里看到的手术案例记录下来,最初只能依靠手绘来记录,用笔画下我所学的每一细节。”罗令告诉记者,这些记录的画成了他后续外科生涯中无比宝贵的参考资料。
博士毕业后,罗令开始了“主刀”的生涯,依然延续了手绘记录的习惯,他开始记录自己每次手术的细节与感悟。
2024年7月28日,罗令的手绘图。受访者供图
“每次手术前,翻阅画册成了习惯,老师们数年来的技巧、叮嘱都能通过画作回忆如新,就像老师亲临手术台边或赞赏或提醒我每个细节、每个步骤。”罗令告诉记者,他也在不断主刀、画画并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将老师教的手术进行改良创新,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手术风格。
每次手术后,无论多晚,罗令都会记录下当天手术的细节、患者的恢复情况,以及自己的心得。有时候,在凌晨四五点时,罗令会突然想起一个手术或临床难题的解决方案,就会立刻起床记录下来。即使外出旅游,他都会随身携带着手绘笔记,“因为在任何时刻,我都可能会有新的灵感或想法需要记录。经常翻看我的手术记录,无论是面对新手术还是熟悉的手术,都能从中找到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2023年7月10日,罗令的手绘图。受访者供图
如今,这些画作中的知识早已化作罗令脑海中永不磨灭的记忆,帮助他在工作中不断挑战更高难度、更复杂的骨科手术。“曾有一个五岁时被诊断患有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孩子浩浩(化名),他的小腿呈现出S型,骨折后无法自行愈合。当我接手这个病例时,我就查阅了过去的笔记,同时不断寻找解决方案,最终为浩浩进行手术。如今,浩浩已经十八岁,他的腿部骨头长得非常健康,几乎与常人无异,跑跳都不成问题。”罗令开心地向记者分享。
2023年1月1日,罗令的手绘图。受访者供图
这些记录对之后的手术带来无可估量的价值。罗令提到,“我认为,这一切都源于我的坚持和对手绘笔记的重视。我计划有一日能将这些年的手术心得整理成书,供其他骨科医生参考,帮助后辈更好地进行手术和治疗,让后来者少走弯路,让患者少经风险、少受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