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姑娘贾蓓是游泳运动员出身,

年轻时遇到法国医生德宁,

于是有了一场35年的跨国婚姻。

从中国到法国,再回到中国,

他们不仅有了两个甜美又独立的女儿,

也亲手打造了在北京四合院里的家。

如今已经享受退休生活的贾蓓,

染了别人认为不该染的绿头发,

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

开启录制视频、在小红书分享生活的日子。

她从没有给生活设限,

就像没有给四合院搭上阳光房,

为的是可以看到那一小块儿天空,

保持开放,包罗万象。





贾蓓,北京人,1990年与法国医生德宁相识,开启了一段三十多年的跨国婚姻。如今两人生活在北京,收藏艺术与品尝美酒是他们现阶段探索世界的方式。


在一个特别典型的北京冬季的晴天里,我们和贾蓓、德宁夫妇坐在他们胡同的家中。窗外的阳光透过屋顶的玻璃窗洒进来,映照在碧蓝的天空下干枯如墨画的树枝上;偶尔一群鸽子毫无预兆地飞过,呼地一声便又留下一片宁静;厨房窗外的竹丛带着夏天的茂盛借着冬日斜阳,为西式的厨房投下一片浓碧的竹影……


室外的灰砖与室内的色彩正好相称,在阳光下更显温暖。

坐在落地窗前的贾蓓夫妇一直有说有笑,不知道在聊着什么,让人突然想起杨绛回忆她的父母,说他们也会这样低声聊着天:“从日常趣事到人生大事,从过去谈到将来,从可笑的事到可气的事,两个人总是有说不完的话。”


客厅、餐厅、厨房都位于正房,窗户被改造成落地窗,让整个房间都被阳光洒满。这样一个空间和这样一对主人就确定了整个家中西合璧的风格。

如今两个女儿都已长大成人,一个在巴黎一个在伦敦。丈夫德宁还在出诊,贾蓓已经60岁,开始享受退休生活。她依然保持每天运动的习惯,去年还把头发染了绿色,提到年龄焦虑,作为运动员,其实从12岁她就开始焦虑。但慢慢发现,每个年龄都有新的收获。她说人在任何年龄都不该为自己设限,就像在法国街头常常看到的女士们,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主卧在南房,一扇梅花窗开在青砖墙上,和室外有了很好的呼应。主人用织锦面料装饰着房间。


主卧中用中式多宝柜做衣柜,墙上的小画是艺术家肖江的作品《房间里》。


主卫以灰色水磨石铺就,贾蓓特意根据墙上的壁灯定制了香水架。

家的样子就是主人心灵的外化,这句话总是不差的。两年前他们决定改造这座四合院,让它焕发出新的样貌。改造过程中,他们坚持用老木头保留原来的结构,只是把原有的朱漆和雕梁画栋都去掉表皮的装饰,变成现在的裸木;并一改原本四合院北屋的坎墙,变成客厅和餐厅区域的落地大窗,这样就把现代建筑的元素带进了老宅,一方面更多地引进了阳光,一方面也让老房子看起来更年轻了。


客厅保留了原有木梁柱的本色,搭配地面的金砖,显得古香古色,白色现代沙发在中式家具中起到了调和作用。墙上是艺术家叶恒贵的画作。

北房和南房之间的院子,德宁夫妇并没有担心怕冷用玻璃封上,变成阳光房,“冬天晚上即使再冷,就这么一个过院子的小空当,我们都会看一下天,能看见星星月亮。如果当初做成阳光房,就看不到天空,我觉得那会是一个损失。”


方方正正的院落被主人保留下来,天气好的时候坐在户外就能欣赏自己的一方天地,偶尔一群鸽子飞过,就是最地道的北京了。户外家具来自Fermob Bistro。



家中有一个像家庭画廊的空间,收藏着主人喜欢的艺术品和家具。一对清代官帽椅旁是艺术家栗宪庭的书法作品《宠辱不惊》。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刚从法国回国时,贾蓓想把在法国看到学到关于家的生活艺术分享出来。她在北京最繁华的三里屯开过一家家饰店叫蓓菲桌艺,经营着各种装饰布艺和餐桌饰品。她常常自己设计,并请人制作,把一种耳目一新的风格带来北京。


德宁的书房有一扇弧形的大窗可以看到家庭画廊,墙上挂着马毛制成的壁灯。

刚开店的时候,客人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外国人,到2006年关店的时候,已经有一半的中国客人了,“那时的中国客人在家居品位上是特别超前的,我店里那些贵的东西、漂亮的手绣都是中国客人买走的,很懂行。”她也从这些客人身上学到更多。她指着桌上的龙纹刺绣桌布说,这是他们在法国尼斯的市集上发现的,在异国他乡发现自己文化的东西,特别兴奋。


在法国的生活和开家居店的经验,让贾蓓敢于在家中使用色彩,客卫被刷成了大红色。

和自己有连接,和自己的文化和爱好有连接,是她和先生选择家中饰品和艺术品的原则。就像墙上的一张油画,是他们很熟悉的一位画廊工作人员的爸爸的作品。“因为我们也有女儿,那个女孩在她工作的画廊给她爸爸做了一个展览。”这使得他们与这幅画有很多层的连接,于是现在挂在了他们的新家里。


厨房是相对西式的现代厨房,收纳了主人大量的餐具和酒杯。墙上一幅素描来自艺术家刘峰值。


眼前的小院让我们不由得回忆起《家居廊》刚刚创刊的那些年,我们常常报道像这样中西合璧的组合——在中式老房子里摆放着中式的柜子和文玩,并置着当代艺术品和现代沙发餐桌等家具——在当时的杂志里,可说是屡见不鲜。而二十年过去了,这样鲜明的视觉似乎越来越少见了。当我们踏进这个家时,也感觉有一股回忆中的温暖涌现,像又找到了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样。


“家庭画廊”的另一边收藏着栗宪庭的书法作品,以及毯言织造“80x80”系列中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设计的织毯。地面上同样是来自毯言织造的艺术家谭平系列地毯。

贾蓓和德宁喜欢住在哪儿,就过那里的生活,在北京生活就吃北京的饭菜,在法国就吃西餐。正说着,她为我们点的外卖来了,是老北京包子铺的包子和炸糕。“不住楼房,没车库,车也卖掉了,我们就骑共享单车。完全换了一种生活方式。”他们也不去超市,因为胡同里有卖菜的、卖水果的,还有副食店、主食厨房……贾蓓忍不住和大家分享她在胡同里发现的美食。



从书房和客房望出去分别可以看到艺术家杨千的两件灯光装置作品《色与光》。

发现生活,发现人也是贾蓓这些年来生活的主题。说起三十多年前与德宁的相遇,“我觉得那是个美好年代,因为我们都特单纯。”在贾蓓眼中,德宁有一种姿态,“那时候这种姿态对于我们来说是稀缺的。”后来他们有了第一个女儿,周末的时候经常会抱着女儿去北京一家家具店。当他们第三次去的时候,店主人都很好奇。德宁的回答贾蓓一直记得,“因为我太太喜欢来,所以我也喜欢来。”就是这种“姿态”,让人觉得,任何的付出都值得了。


品酒是贾蓓近些年的新爱好,家中还设置了酒窖。

家中的酒窖里,德宁夫妇特别设计了一个“冋”字型的酒柜,外框是收纳葡萄酒的电子酒柜,中间的“口”则是一个中式老柜子,用来存放可以室温存放的酒。这个设计是夫妇俩一起研究出来的,特别适合他们的生活,也很能代表夫妇二人的特色:东西方的碰撞和融合。他们携手在时间的经纬线上,搭建起人生的房子,每个房间里都有岁月的佳酿。


看完贾蓓与德宁的小院,你最喜欢这个家的哪些特点呢?欢迎下方留言和我们分享你的想法,DECO将选出一位精彩留言送出一本新刊。

摄影|林半野

造型|贾远方

摄影助理|杨明志、巩东琪

文|KingWaySun

编辑|关迪

助理|昕玥

设计|Easson

视频提供|贾蓓

视频剪辑|大华、Han

本文为《ELLE DECORATION家居廊》版权所有,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投稿,请联系留言获取方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