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新报道
截止到18日17点
《哪吒之魔童闹海》
已升至全球票房榜第9名
这是中国首部
也是亚洲首部
进入全球票房榜前十名的电影
小哪吒果然名不虚传!
今天我们就来继续深挖哪吒~
据《封神演义》所写,哪吒是灵珠子转世,那么灵珠子是什么呢?
灵珠子,是神话传说中在昆仑山天池处因久遇仙气而成天灵地宝的一块宝石,是采天地之灵气、受日月之精华形成的。民间传说灵珠子原本是女娲娘娘座下的护法童子,后出世换名为哪吒。
在《封神演义》中,灵珠子是阐教仙派的镇教之宝,乃玉虚宫掌门元始天尊赠给乾元山金光洞的奇宝,后来成为太乙真人的弟子。在封神大战中,他奉师祖法旨下世,灵珠子化身哪吒,闹海伐纣,天命保周,成就大任,再造传奇,最终肉身成圣。
《封神演义》中也塑造了另一个经典石头角色——石矶娘娘。据《封神演义》描述:“石矶乃一顽石成精,采天地灵气,受日月精华,得道数千年”。石矶娘娘的本体是玄黄时期女娲娘娘补天时诞生的一块天地顽石,历经数万年吸收日月精华方得化形。
说到这儿,你有没有发现石头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很有存在感?除了哪吒和石矶娘娘之外,我们再来看看:
比如大禹。西汉著作《淮南子》记载有“禹生于石”,更表示“化为石,方生启……石破北方而启生”,即大禹的妻子化石生子,儿子启也是从石头里出来的。
又如孙悟空。《西游记》开篇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即提到孙悟空的来历,有一块仙石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就“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这就是孙悟空的来历。
其实不只《西游记》,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四大名著其实都是石头的故事,不信?一起来看看吧。
《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即提到贾宝玉的前世,女娲炼石补天总共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其中有一块未用,弃于青埂峰下,这块石头因为是女娲炼成的,所以是“灵性已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后来,石头遇到一僧一道,便去“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经历了一番,这才有了红楼梦里的故事,所以,《红楼梦》最初的书名叫做《石头记》。
在现今广泛通行的《红楼梦》版本里,贾宝玉的前世其实就是这块女娲补天之时所炼的石头,石头与神瑛侍者是一体的。当然,在曹雪芹的原著里,贾宝玉的前世神瑛侍者与女娲“补天之石”并不是一体的,而是神瑛侍者把这块石头带到了凡间,并且负责守护这块通灵宝玉,但无论如何,贾宝玉都是与石头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贾宝玉之所以叫宝玉,其实就是与这块石头有关。
《水浒传》又和石头有什么关系?开篇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即提到一百单八将的来历,洪太尉掘动了一块石碑,放一百单八个魔君出世,这才有了梁山好汉。也就是说梁山好汉其实是“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的转世化身,他们都被一块石头给镇住了,在宋仁宗嘉佑年间被洪太尉放出了世,到了宋徽宗年间化身为梁山好汉,而后被迫落草,但并未成寇,他们锄强扶弱,劫富济贫,惩治贪官污吏,为当时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所以在《水浒传》里,梁山好汉的来历其实是与神话传说和石头有关的。
而《三国演义》的故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围绕着一块石头展开的,这块石头就是传国玉玺。可以说,没有传国玉玺,就没有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而围绕着传国玉玺这块石头就可以简单概括《三国演义》里的核心故事情节。
《三国演义》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匿玉玺孙坚背约》有一大段专门提到了传国玉玺的事情,秦始皇灭六国之后,命人将和氏璧雕琢为传国玉玺,上镌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传国玉玺从此成为了天子的象征。秦朝灭亡后,传国玉玺几经转手,多少人在争夺传国玉玺的过程中丧生,得传国玉玺者便称帝建立政权,没有传国玉玺就仿佛少了一些正统性,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直至小说最后,传国玉玺名义上重归汉室,实质上被曹操父子所控制,曹丕称帝后,传国玉玺被曹魏所得,后来司马炎称帝,传国玉玺又归西晋,晋武帝司马炎举兵伐吴,统一天下,自此,三国演义的故事结束了。怎么样?算不算围绕着一块石头的故事?
那么,中国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为什么总与石头相关呢?
诞生于原始社会的石头崇拜作为一种远古时代的记忆积淀在人类思维深处,从而幻化出种种石头神话。不管是自然仙石诞生出的孙悟空,还是女娲顽石幻形成的贾宝玉,对石头的神秘运用是远古石头崇拜的遗留,也是文学对原始石头神话的选择、提纯与重构。
世界主要的五大古文明起源期均伴有玉石崇拜现象,将某种石头神圣化的玉石神话信仰及观念,是构成世界各大古文明发生期的共同要素。换而言之,石头自古有之,融入神话传说中也自然而然。
再细看神话传说,也能给石头成精成仙找出些科学意味。如《西游记》中记载的是“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封神演义》说石矶娘娘“此石生于天地玄黄之外,经过地水火风,炼成精灵”,《红楼梦》提到“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
也就是说,历经风蚀、水蚀,或是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在机械剥蚀作用、化学剥蚀作用等综合地质作用下,石头变得千奇百怪,外表像猴、像人都是有可能的。比如黄山就有“猴子观海”的景点,说的就是山峰上有一块如猴蹲坐仿佛在眺望云海的石头。
就石头本身而言,人们赋予其丰富的意涵和美好的品质,也适合作为神话人物的隐喻。例如,西汉《战国策·齐策四》以“归真反璞,则终真不辱也”,肯定了石头的纯真质朴;汉代《孔雀东南飞》中“磐石无转移”,可见石头的坚韧;唐代白居易诗歌中以“义心若石屹不转”将石头与忠义挂钩;宋代王奕又以“老我重来,海干石烂”表达坚定的意志。
可以看到,石头早就被人们赋予了灵性,由石而生的神话人物,也多少带有点石头的特征。如取经路上的孙悟空,有着由始至终的顽强与坚忍;《哪吒2》中的石矶娘娘,饺子导演在接受采访时也说其心思单纯。总而言之,经过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石头,再注入一点灵性,石头脱胎换骨,从里面蹦出啥也都不是不可能吧?
说到石头,必然离不开的还有中国古代的玉文化。
《说文解字》里有“玉,石之美”的说法,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石之美即是玉,两者之间是互通的。其实在世界各地的新石器文化中都可以看到玉器的身影,但只有在中国,玉器才发展成为了玉文化。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最美好的器物,就是黄金和美玉,中国人也常常说“有眼不识金镶玉”,黄金镶玉被认为是最值钱的宝物,贾宝玉和薛宝钗之间的缘分被称为“金玉良缘”,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缘分,则变成了“木石前盟”,“金”是指薛宝钗,“木”是指林黛玉,贾宝玉则是双重身份,即是宝玉,也是顽石。
玉也被儒家赋予了政治功能,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礼器之一,这就是儒家所说的“六器”。《周礼》记载到:“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中国古人送礼物,一般也喜欢送玉器,玉器也承担了重要的社交功能,中国古代有“化干戈为玉帛”的说法。
此外,中国人发明瓷器,其实也与玉文化有关。古人特别喜欢玉,但玉毕竟是稀有之物,非常难得,价格高昂,于是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实践,中国人烧制出了晶莹剔透、光彩夺目的瓷器,有些瓷器非常像玉,甚至比玉还漂亮,因为瓷器可以人工烧制,所以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大部分器物就变成了瓷器,直到今天。
你对《哪吒2》有什么感受?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石头的故事吗?
评论区留言分享吧~
综合自:汪腾飞工作室、中国新闻周刊、央视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