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福建省发现了一具名为政和八闽鸟(Baminornis zhenghensis)的鸟化石,体重与常见的喜鹊相近。它的骨盆结构和现代鸟类相似,尾巴短小,但翅膀上却保留了类似恐龙的利爪。
这一发现引发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有人认为
它改写了鸟类演化的历史
那么,政和八闽鸟到底有什么特别的?
世界上第一只鸟
到底是怎么来的?
鸟类的起源:从恐龙到现代鸟类
要理解政和八闽鸟的重要性,首先需要了解鸟类的起源。鸟类的祖先是恐龙总目-蜥臀目-兽脚亚目下的恐龙,它们身上长着羽毛,双足行走且体型不大。
注:只有一部分体型较小且有羽毛的兽脚亚目恐龙化作了今天的鸟类,其他的兽脚亚目恐龙都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例如我们熟悉的霸王龙、鲨齿龙和永川龙等。
在演化过程中,这类恐龙逐渐退化了长尾巴,尾骨上形成了可以在飞行过程中控制尾巴羽毛的尾综骨,翅膀上的爪子也逐渐退化,还演化出了发达的胸部以便振翅飞行。此外,它们还拥有可以对握住树枝的脚趾。
注:从上到下依次为—暴龙超科、美颌龙类、似鸟龙类、镰刀龙类、阿尔瓦雷兹龙类、窃蛋龙类、伤齿龙科、驰龙科和化石鸟类(始祖鸟、会鸟、热河鸟、吉祥鸟、孔子鸟,以上均为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发现的化石鸟类)以及现代鸟类。
注:基于系统发育方面的研究和相应的骨骼解剖学证据,目前学界认为恐龙包括鸟类,鸟类是兽脚亚目恐龙当中鸟翼类的一部分,且常用“鸟类”和“非鸟类恐龙”来称呼,本文为便于读者理解,仍使用相对老的称呼,即用恐龙两个字来称呼“非鸟类恐龙”。
在1.5亿年前的晚侏罗世,德国生活着大名鼎鼎的始祖鸟,学界曾认为它是最原始的鸟类。
然而,1.6亿年前的内蒙古和辽宁地区还生活着一群“类鸟恐龙”,如近鸟龙、彩虹龙和始中国羽龙等,这些恐龙虽然具有长尾巴和大爪子,但它们的骨盆、头骨和腕骨结构已经与鸟类非常相似。
这些“类鸟恐龙”的发现让科学家推断,鸟类可能是从1.6亿年前开始逐渐从恐龙演化而来的。始祖鸟和上述这些类鸟恐龙都属于鸟翼类(Avialae),这是一个包括“真正鸟类”和“类似鸟”的恐龙家族。
注:兽脚类恐龙当中,也有其他一些恐龙和鸟类一样有羽毛,且有类似的腕部骨骼等特征,例如伤齿龙科和窃蛋龙类、驰龙科等。但是它们同鸟翼类亲缘关系更远。学界也有部分观点认为始祖鸟并非鸟翼类。另外,始祖鸟和现存鸟类相比于近鸟龙,尾巴的尾椎减少了,肱骨等骨骼结构也有些修改。
约1.3亿年前的早白垩世,鸟类开始开枝散叶。它们当中有尾巴长而原始的类型,例如热河鸟。也有短尾巴且有尾综骨的鸟类,“尾综骨”这块骨头的出现就标志着现代鸟类体型已经确立。
这群短尾鸟当中,有一部分胸骨较为发达、有尾综骨的鸟叫做“真鸟类”(Euornithes),今天地球上所有的鸟都是真鸟类的成员。
于是,科学家们就此构思出了鸟类的演化思路:1.6亿年前原始的鸟翼类恐龙出现→1.5亿年前,它们从原始的鸟翼类,变成类似始祖鸟那样的长尾鸟类→1.3亿年前又变成带着尾综骨的短尾巴鸟类。
这些带着尾综骨的鸟中,又有真鸟类这个分支渐渐变成了现在的鸟类。
政和八闽鸟的发现:改写鸟类演化史
政和八闽鸟的发现改变了我们对鸟类演化的理解。它生活在1.5亿年前的晚侏罗世,与始祖鸟同一时代,但它的尾综骨和短尾巴表明它比始祖鸟更接近现代鸟类。
政和八闽鸟的骨盆结构、叉骨和肩胛骨都与现代鸟类相似,显示出它在演化上的“先进性”,说它是第一只鸟也没问题。
当然,竞争“第一只鸟”头衔的不止它俩。和八闽鸟与始祖鸟同一个时代的,也有德国的阿克莫鸟(Alcmonavis),不过它的化石比较少且相对不完整,也没有八闽鸟这样的尾综骨。
不过,相比于现存鸟类可爱的小翅膀,政和八闽鸟依旧有两个骇人的大爪子,这更类似于始祖鸟还有其他长尾鸟翼类(如近鸟龙)的利爪。
这些恐怖的利爪,表明“先进”演化的政和八闽鸟,也保留了原始的特征——只改了屁股,没改翅膀上的爪子。
“演化是一点一点地变,正如饭要一口一口吃”,政和八闽鸟的发现展示了“镶嵌演化”的特点,即演化是逐步进行的。
正如从猿到人是先修改了腰部结构来长途直立行走,再之后才是拥有更大的脑子,蛇类的演化过程是先退化掉前肢然后再把后面的腿部退化掉。
政和八闽鸟的发现表明了“短尾巴鸟”的出现时间是1.5亿年前,比起往常认为的时间提前了两千万年左右。
难道鸟不是恐龙?
比起始祖鸟和奇异福建龙,政和八闽鸟拥有更“鸟里鸟气”的骨骼形态。那么,政和八闽鸟是不是也有恐龙祖先呢?
根据相关研究人员推导,政和八闽鸟的鸟翼类恐龙先辈可能生活在1.64-1.72亿年前,而这位先辈修改尾巴和骨盆结构的时间,也比学者认为的更早。寻找1.5-1.8亿年前的鸟翼类恐龙化石以此补全鸟类演化的链条,可能会成为科学家们的新研究方向。
目前恐龙朝着鸟类演化的模式可能是:
1.64-1.72亿年前,最早且原始的鸟翼类恐龙出现在地球上。
在之后的几千万年里,完成了从“原始鸟翼类恐龙”到“长尾鸟”再到“短尾鸟”的转变。
在1.5亿年前,尾巴变短还出现了尾综骨的政和八闽鸟出现了。
在这之后,从1.5亿年前的晚侏罗世到今天,这些有尾综骨的鸟类继续演化,带着恐龙的血脉活到今天。
下表为政和八闽鸟发现前与发现后,鸟翼类恐龙向鸟类演化的相应关键时间节点。由于尚未在化石记录中发现比1.6亿年前更早的原始鸟翼类和比1.5亿年前更早的长尾鸟,所以下面表格中标红的相关数字仅为基于文献和研究的推测:
注:也有学者对于八闽鸟“鸟里鸟气”的尾综骨提出了质疑,他们基于骨骼的形态学和埋藏学。认为它的尾综骨其实不是真的尾综骨,而是腰部骨骼的愈合荐椎。按照此观点,八闽鸟没准还是一个长尾巴的家伙。对此本文先不使用这种观点。
更让人惊讶的是,在同政和八闽鸟这个原始鸟翼类同一时期的地层中,也发现了1.5亿年前的鸟叉骨,这个叉骨化石和真鸟类形态非常类似。
有些人借此推断,现存鸟所属的真鸟类分支可能出现得更早,没准我们可以到更早的侏罗纪地层中找到真鸟类还有其他原始鸟类化石!
不过这块化石由于比较破碎,还没有完全确定是真鸟类的骨头,也不排除可能是某种鸟翼类恐龙通过趋同演化的方式,把自己的叉骨“变”做后辈的模样。
看到这里,有些人或许会想,鸟类难道不是恐龙后代?政和八闽鸟和类似真鸟类神秘叉骨化石的发现,也只是表明恐龙具有“鸟里鸟气”的骨骼形态,逐渐化作鸟的时间比我们认为的更早,但并没有否认恐龙和鸟类骨骼的同源性和演化关系。
政和八闽鸟的老前辈到底是谁?我们等着后续的研究吧。约三十年前最初发现的辽西的带羽毛恐龙化石—中华龙鸟,揭开了鸟类起源和恐龙演化的新纪元,而今天政和八闽鸟的发现,想必也是如此。
作者:大清神龙
上海科普作家协会学生会员
责编:董小娴
审核:张超 李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