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实施劳动习惯养成计划,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春回大地,正是种植好时节。当下,不少中小学校都设有种植区。组织学生参与种植活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还能培育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对中小学校管理者而言,种植区该如何规划?如何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参与种植?如何更好发挥种植区的育人功能?本刊特编发一组稿件,供校长们参考。
——编者
观点
挖掘学校种植区的多重育人功能
王献甫
种植区作为中小学校园中的独特角落,承载着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生命教育等多重育人功能。学校要科学规划种植区,构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特色种植课程,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参与种植活动。
首先,在规划种植区时,要充分考虑校园的整体布局,明确种植目的。要将种植区选在校园内相对独立且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区域,确保植物能够得到充足的自然光照和空气流通。在布局上,可以把种植区划分为若干小区块,每个区块种植不同类型的植物,这样既便于学生观察和管理,也丰富了种植区植物的多样性。为提升种植活动的专业性和安全性,要为种植区配备必要的设施与装备,如气象监测系统、土壤温湿度监测系统、各种劳动工具等。学校还可以将种植区与少年科学院等科研平台相结合,让学生在参与种植活动的同时,能够接触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流程,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其次,结合地域特色选择植物,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置种植任务。学校要充分考虑地域特色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进行种植。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中原,我们就有意识地选择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以及芝麻、油菜等经济作物,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家乡的自然环境和农业文化。学校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分层次、分年级设计种植任务。如低年级学生负责简单的播种、浇水等工作;中年级学生进行更复杂的田间管理和收获工作;高年级学生进行农产品的二次加工和外联拓展等。这种分层次的任务设计,既保证了种植活动的顺利开展,也能让学生在劳动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最后,构建特色课程,深化育人内涵。从育人角度而言,学校种植区不能满足于简单的播种、浇水、收获,还要设置多样的特色课程。如我所在的学校依托种植区开发了“田园创享乐农”课程,在这门课程中,学生需要亲手参与从翻土、播种、浇水到施肥、除草、收获等种植的全过程。学校还可以将种植区活动与多学科知识相融合,如在数学课上,学生可以通过测量植物的高度、计算种植面积等实践活动,巩固数学知识;在语文课上,学生可以通过撰写种植日记、创作植物诗歌等方式,提升文学素养;在美术课上,学生可以通过绘制植物图画、制作植物标本等方式,培养审美情趣。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作者系河南省实验小学党委书记、校长)
经验
让儿童在田间地头尽情撒欢
秦波
笔者所在的学校位于城市中心地带,却拥有30余亩的种植面积。这得益于在建校之初,我们就对学校的地面和楼顶做了种植区域的规划和设计。我们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让儿童在田间地头尽情撒欢,充盈其心灵,培养他们坚韧的意志品质。
顺应时序,让劳动教育自然发生。我们充分利用这片土地,结合节气变化,种植了多种作物,如油菜、小麦、稻谷和各种瓜果蔬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实践机会。每日的劳动必修课,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劳动的乐趣;每周的学科融合课,将劳动教育与各学科知识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每年的特色活动,如丰收节、农耕文化节等,则是对全年劳动成果的展示与庆祝。
激发兴趣,让劳动教育自然发生。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种植园因为其独有的特点,从多个角度可以满足儿童的天性。大面积的户外种植园呈现出自由开放的样态,满足了儿童喜爱户外活动的天性。种植园里庄稼每天生长的不同样子,其间的鸟、蝶、蜜蜂等都满足了儿童喜爱探索的好奇之心。我们设计并推进主题项目式劳动课,如在“厨神来啦”食育文化劳动课程中,学生们收割校园种植园里的新鲜食材,南瓜熟了就做南瓜宴,瓜果熟了就做瓜果宴。儿童亲手制作美食,从选材、切配、烹饪到摆盘,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乐趣与挑战。
共享成果,让劳动教育自然发生。学校的种植园区带给了儿童许多欢乐,也带给他们充实的闲暇时光和社团活动场所。他们不仅在这里品尝自然里丰收的劳动成果,还能共享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带给他们的收获。比如,我们利用种植区内的农作物和衍生出的自然资源,开设了观鸟课、植物识别课等,让学生在劳动中亲近自然,感受生命的奇妙与美好。“金秋九月打谷子”“小禾青青戏泥鳅”等学科融合课程,将劳动教育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更注重学生的实践与体验,让学生在劳动中收获了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多重成长。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们亲手制作的食品、工艺品等劳动成果,不仅在学校内部进行展示与交流,还通过校外展览与比赛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种做法让儿童共享了成功的喜悦,提升了他们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系重庆两江新区童心小学教育集团党支部书记、总校长)
“田间课堂”解锁农耕研学新玩法
李伟芳
为了让学生在校园里开展劳动教育,笔者所在的学校将仅有的一片空地打造成“逸”米农场,顾名思义就是每个班级的小农场仅有1米长,但是学生在这里玩得不亦乐乎,充满欢声笑语。
种什么,全校学生说了算。学校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设计了“你想在农场种什么”的问卷调查。在正式投票前,学校邀请农业专家为全校学生讲解不同作物的生长习性、营养价值及经济价值,引导他们从多个维度进行思考。随后,学生们认真地选出自己心中喜欢的作物,最终产生每个班级的种植作物。“逸”米农场在全校师生的共同期待中,逐渐孕育出一片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
怎么种,学科教师来指导。学校主要通过上好劳动课和组织劳动周等方式,扎实推进“逸”米农场的农耕研学活动。在劳动课上,劳动教师带领学生触摸土壤,感受湿度,理解植物对水分的需求,通过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周期,直观学习生物学知识。在语文课上,教师引导学生以葱为灵感,从选种、播种、浇水、施肥到收获,每一个细节都成为他们笔下的生动故事。在音乐课上,教师鼓励学生以葱为主题创作歌曲,让他们用欢快的旋律和真挚的歌词,唱出对葱的喜爱和对劳动的赞美。在美术课上,学生通过画笔将“葱葱之旅”定格为永恒,用色彩描绘葱田的绿意盎然,用线条勾勒葱苗的茁壮成长。
收获了,解锁花式新玩法。每到秋天,“逸”米农场的农产品成熟了,学校师生集思广益,解锁各种新玩法。劳动教师带领学生收割农产品后再加工,把青菜做成菜肴,把萝卜做成腌制品,把番薯做成甜品,让他们体会到“劳动创造财富”的道理。有的教师在期末表彰会上采用“蔬菜式奖励”,比如用一根葱奖励聪明伶俐的学生,用一个萝卜奖励博学多才的学生,用一束芹菜奖励勤勤恳恳的学生等。还有的教师在班级里开展“农产品拍卖会”,将农场的劳动成果转化为有意思的财商教育,让学生在欢笑与竞争中深刻体会劳动的价值与乐趣。
(作者系浙江省嵊州市逸夫小学校长)
挖掘二十四节气中的育人智慧
范立霞
笔者所在的学校靠山临海,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学校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学校因地制宜,开发种植区,在全方位落实国家课程中的农业生产任务同时,致力于解锁二十四节气的劳动育人密码。
种植区场域的建设是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支撑。我们通过开发盐碱地、清理学校周边的建筑垃圾堆放地、平整荒地等方式,相继开发了本草园、蔓藤廊、龙门山、育苗圃等多个种植场地,让学生依据 二十四节气开展种植劳动,在实践中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通过这些种植区的建设,学校形成了有层次的劳动育人局面:一、二年级植于地面,感受对土地的亲近;三、四年级耕于山脚,体验不同地形的种植乐趣;五、六年级劳于山上,锻炼更具挑战性的种植技能。
学生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以二十四节气为指南参与从播种到收获、从观察到探究的过程。清明节前后,教师引导学生“种瓜点豆”,适时种上黄瓜、四季豆等,在这个草木萌动的时节开启一年的种植实践之旅。种植品种由学生共同商议确定,学生在不断尝试中积累播种、除草、采摘等经验。在观察幼苗生长时,学生发现惊蛰过后,病虫害开始滋生,为解决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研究出保障植物健康生长的“九治农法”,撰写“人蚊之战”实践报告,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步提升。
作为学校课程领导的第一责任人,笔者带领师生进行了“评价式劳动任务清单”的研究,将评价标准与劳动任务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带着评价去劳动。每周一节必修课,统筹种植场域和劳动任务清单目标指向,按授课场域分为室内课、室外课、室内室外结合课,灵活统筹授课时间,设置长短结合课,这样的教学流程,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结合二十四节气农事规律设计必修延展课,目的是将劳动课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助力学生劳动素养形成。学校整合学生的碎片化时间,搭建劳动角落小课堂。如谷雨时节,四年级学生在小课堂里,在“小先生”引领下研究怎样栽红薯。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着劳动的辛苦,体会着种植的乐趣,更领悟着古老的二十四节气带给人们的科学智慧。
(作者系辽宁省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龙王塘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建言
提升学生参与种植活动积极性
李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种植活动,积极开辟场地、开发课程,但部分学校因学生参与率低、兴趣难以持续,导致活动虎头蛇尾,课程难以维系。为此,需从学生心理需求和行为特点出发,优化种植活动课程设计,调动并保持学生参与校园种植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满足学生自主需求,激发种植兴趣。应在种植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尝试。例如,学生可自主选择种植品种和管理方式,学校则通过提供多样化选项和方法、工具引导其形成理性选择。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可推荐易养的果蔬绿植,如草莓、西红柿、太阳花等;对于高年级学生,可提供技能辅助和情感支持,帮助其理性评估种植目标。此外,学校应挖掘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新奇的种植体验选择,因为种植课程的首要任务是要与学生共同创造一个有意义、有意思、有挑战、有期待的开始,这是种植活动富于生命力的起首,也是激发并保持学生参与兴趣的关键。
控制种植难度,强化科学性与规律性。在激发学生兴趣后,种植活动需着力帮助学生匹配与挑战难度相当的能力,保持胜任感。控制种植难度是种植过程设计的关键。一般而言,种植难度与植物生长周期和生长阶段跨度成正比,低年级学生可从成苗或开花阶段开始种植,高年级学生则可挑战从种子育苗到果实处理、新种储存的完整过程。为进一步简化操作,降低整体难度,种植课程应提供阶段性目标和观察、养护行为指南,引导学生搜寻、建立植物生长的相关技术指标参数,帮助学生形成科学观察、规律性养护的种植习惯。可以在活动过程中穿插互动设计,通过设置交互任务与分工合作,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保持信心,提高学生在社交互动中的认同感,保持过程参与率。
放大收获意义,提升学生价值感与成就感。收获是种植活动的重要育人环节。学校应设计多样化的成果展示和实践体验,让学生充分感受收获的喜悦与种植的价值。除了亲手摘取、品尝的直接感受,高年级学生可为低年级学生提供成苗,或将种植成果用于生物、化学实验。学生还可通过绘画、摄影、写作、手工制作等创作方式展现收获的喜悦与感悟,或将果实加工成果酱、腌菜等,进一步拓展实践体验。此外,学校还可通过与家长分享成果或公益捐赠等方式,放大种植活动的社会价值,提升参与种植活动的成就感。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区域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以种植活动培育学生科学素养
姚海
当前,众多中小学校已建立种植区,然而,一些学校的种植课程仍然局限于简单的播种、浇水、收获等活动,忽视了其在科学素养培育方面的意义。因此,需要以学校种植区为根基,探索将劳动教育与科学教育深度融合,构建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的种植课程框架,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
创设条件,进行系统科学探究。围绕种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种子萌发、植物生长周期、病虫害防治等,设定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设立“科学问题墙”,鼓励学生提出种植过程中的疑问。开展“问题拍卖会”,将优质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建立“问题银行”,分类存储并持续追踪问题。学校还可以建设“微型实验室”,配备显微镜等观察设备,开发“探究指导手册”“探究工具箱”等。
明确目标,设立严谨的课程体系。学校要明确种植课程的培养目标,如科学探究能力、生命科学知识、环境意识等,据此设计详细的课程计划与时间表。设置可观测的行为指标,制定分年级的进阶标准,开发自评互评工具。编制教材、实验指南、案例分析等教学资源,确保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建立双师指导制,科学教师负责方法论指导,农学专家提供技术支持,制定课程实施手册,根据学生年龄、兴趣及基础知识的不同,设计分层次的教学活动,确保每名学生都获得成长。
有效实施,持续培育学生科学素养。学校要鼓励学生在种植中通过观察、记录、测量等科学研究方法,如定期测量植物高度、叶面积,记录生长环境数据等,从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要建立长期观察记录机制,设计全生长周期追踪计划记录表,制定观察记录标准,鼓励学生持续记录种植过程中的观察发现、实验数据及心得体会,形成个人或小组的成长日记。学校还可以进行定期评估与反馈,通过项目报告、口头汇报、展示板等形式开展阶段成果展示,定期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给予具体、建设性的反馈,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另外,学校还可以将种植课程与校园生活、社区服务相结合,如参与校园绿化、社区环保项目,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应用所学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作者系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梦笔学校副校长)
众议
河南省新乡市育才小学党总支书记李志刚:地方特色课程是学生了解和认知家乡的重要途径。学校结合市花石榴花,开辟了一片“石榴园”,在每年春季由专业教师为学生讲解石榴的种植要点和文化内涵。学校还结合地域特色,让辉县山楂、封丘金银花扎根校园,让学生全方位感受家乡特色与种植魅力。
黑龙江省鸡西市树梁中学党委书记李雪松:在教室窗台上,学校精心设计了“实验苗圃”,种植马铃薯、西红柿、长寿花等。学生们可以近距离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生态循环与自然规律,将书本上的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的生命体验。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杭州胜蓝实验中学校长姚琴:学校在有限的教室空间内设置劳动基地,打造鱼缸里养鱼草、鱼缸上方种植蔬菜的“鱼菜共生”生态系统,并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了解鱼菜生长的基本原理,掌握鱼食喂养、菜苗呵护、景观塑造的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设计“鱼菜共生”生态系统,充分感受生活的情趣和美好。
江西省吉安师范附属小学党总支书记焦旻敏:学校依托家委会,挖掘地方优秀资源,各班聘请优秀种植能手担任种植技术顾问,邀请当地的能工巧匠、农业专家来校开设讲座或工作坊。还与当地的农场、果园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学习,了解现代农业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奥林小学校长施洪坤:学校开辟了两个葫芦植育园,以春季种葫芦、夏季护葫芦、秋季收葫芦、冬季创葫芦四个主要劳动过程为牵引,开展跨学科主题项目化长周期劳作,并指导学生计算种植成本,推销“葫芦娃”,构建低压力的社交场景,让校园成为学生情感生长的沃土。
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二学校校长高杨杰:中小学校可以积极探索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的融合,引入智能农业设备和技术,如物联网传感器、智能灌溉系统等,通过参与智能农业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护,加深学生对科技改变生活的认识。
《中国教育报》2025年02月19日 第03版
作者:王献甫 秦波 李伟芳 范立霞 李铮 姚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