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请就位》正片没看多少,段子是看饱了!
“别再虐待老人了”已经成为网络超热梗:杨子出演西门庆,在法国影后伊莎贝尔 · 于佩尔面前表演。
于佩尔拢拢衣服往后退的动图看得人想苦笑.......
当然这个节目几乎每一位选手的片段都可以拿来当搞笑视频参照,网友纷纷表示不明白为啥 71 岁老艺术家要专程飞过来洗眼睛。
比较可靠的原因应该是因为于佩尔之前来中国演话剧《玻璃动物园》,顺便录了这个节目,没想到.......
槽点很多但还是那句“吃点好的吧”,不如借此机会再聊聊于佩尔吧。
正好有网友考古翻到 1992 年的视频,真是珍贵:于佩尔跟随法国代表团来北影厂参观,刘晓庆作为当时中国的女演员代表接待,于是有了两人这一次同框:
网友:竟然能让于佩尔显得有些娇羞!不愧是你庆奶!
30 年过去,两位早已超越时代,是经历沉甸甸的国际级巨星了。
伊莎贝尔 · 于佩尔,这个名字几乎就是一部文青圣经,这位眼角的细纹里都刻着文卷气的女演员演了 100 多部银幕作品,多数是边缘的,神经质的,“闷骚”的角色,看到她的脸知道什么叫“暗涌“的具象化;
虽然“爆款”作品不多但绝对是教科书演员中的教科书演员。
有人这么形容她:
“在她已经出演过的 70 个角色里,35 个是裸体,另外 35 个,全都精神不正常。”
与此同时她也象征着法兰西女演员的高光特质:在大多数时间里,她丝毫不在意风格和规则。
1.
1953 年,于佩尔出生在巴黎的一个中产家庭,爸爸是安全器材制造商,妈妈是英文教师。
于佩尔在很小的时候就秉着爱好成为了一名童星,她第一部出名的作品应该是《编织的女孩》:
于佩尔扮演一名出身于工人阶级的美发店女孩,为爱情发了疯,凝视着银幕的眼神亘存下来,早已是经典。
于佩尔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昭彰出了她最显著的特质:少女的天真下,有更深层次的矜脆与黠漠。
法国名导夏布罗尔是于佩尔的伯乐之一,于佩尔曾出演他的《维奥莱特 · 诺奇埃尔》,演一个杀父弑母的少女角色,凭此成为了戛纳影后。
两人还合作过《包法利夫人》:于佩尔真是 19 世纪病美人的天选演员,一段服毒自尽的戏真是巅峰演技。
而在 1988 年的《女人韵事》里,于佩尔打起了用“非法堕胎”来赚钱的主意;
标志的于佩尔表演:疏离的眼神,冰凉的面部表情和汹涌的内在力:
在千禧年之初,又有了让于佩尔再度拿了戛纳影后的《钢琴教师》:禁欲、压抑且神经质,一步一步滑落至深渊;
于佩尔可以成为任何角色,甚至有时会因为太“无所顾忌”而招致质疑,比如后来尝试的一部有母子畸恋元素参与其间的电影《母亲,爱情的限度》;
在 2016 年,于佩尔再度又引起了瞩目。在电影《她》里,她在自己精致的巴黎公寓的地板上被一个蒙面入侵者暴力强奸,但随后又很快投入了找寻真凶的行动;
从来不是“大女主”,于佩尔用她这些“不正常”的形象对于女性的“新”给出了另一种解构:可以不堪,可以在暗处,可以“坏“,可以癫狂...
她带来的概念,是真正不设限的。
2.
在疯狂以外,于佩尔有一种只属于她一人的特质:将自己揉碎在角色里是很多演员成仁的必需,但对于佩尔而言,在这种极致之外,她总是有一种“冰冷”感。
演了这么多部戏,于佩尔的这种“冷”甚至还会被人诟病,比如在《包法利夫人》里,有人就说她的“冷”,难以完全呈现女主角的痴嗔。
但恰巧是这份游离在生活和艺术之间的理智,成就了于佩尔。
当有人问起于佩尔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人戏不分,她否定了:“我并不像我的角色那样难相处。“
当年拍完助力她拿到第二座戛纳影后奖杯的《钢琴教师》,从沉涩的镜头中出来,她到维也纳的街头,坐到一家小咖啡馆里,听了两个小时的钢琴曲。
于佩尔也很少有情感的传闻,1982 年,她嫁给了电影制作人罗纳德 · 查玛,并且有 3 个孩子。
3.
于佩尔有两个外号,于阿姨和于少女,很难看到一个殿堂级的女演员如今还同时拥有着这两种头衔。
但这就是于佩尔,不仅是角色从少女演到了每个维度的女性,还有始终在镜头下展现出一种澄净的状态。
在演艺事业之外于佩尔也曾担任《电影手册》的编辑,曾经和福柯对谈。喜爱阅读和写作,她曾说自己不当演员也许会是一个作家,当然最后她把思考融入了表演中:
她可以是任何角色,但永远记得保留一部分在角色之外,审视这一切。而“自我”没有那么重要。
那张冷静的脸上是时代中的每一个女性,当然也是时代的跌宕和变迁。
她和刘晓庆站在一起,倒是满有趣的对照:一个热烈奔放,一个冷静疏离,但其实对待事业都有种强执,内里有同样稳定和通达内核。尘世游乐,万物经过。那种不容置喙的美,只能透心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