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2016年吗?

那时候,北京现代的车随处可见,连出租车队都是清一色的伊兰特和索纳塔。

甚至有老外到北京出差,下了飞机一看街头的现代车队,还以为自己飞错了地方,误入了韩国。



可现在呢?韩系车的存在感几乎快没了,放眼马路上,你还能看到多少辆?

销量也从巅峰时期的近200万辆,狂跌到了如今的不到30万辆,市场份额更是边缘化得厉害。

可问题是,韩系车在全球市场依然卖得很好,现代起亚集团去年还卖出了723万辆,稳居全球第三。

怎么单单在中国就“跌落神坛”了呢?

这件事,今天咱们就聊聊。



提到这个问题,很多人或许会认为:韩系车是因为伤害了“民族感情”,才会被市场抛弃。

这个说法,不能说完全没道理。

2016年“萨德事件”之后,韩系车的销量的确受到了影响。

次年,北京现代的销量直接从114万辆跌到了82万辆,起亚更是从65万辆腰斩到36万辆,跌得相当惨烈。

但问题是,如果民族情绪真是决定性因素,那为什么日系车不仅没受影响,反而越卖越好?



要知道,中日之间的历史恩怨,可比韩系车的“萨德”事件深远得多。

可看看如今的马路上,卡罗拉、雅阁、雷克萨斯依旧是销量王者,走到哪都能看到,稳稳占据市场前三。

考虑到这个情况,民族情绪肯定不是核心因素。

说白了,民族情绪可能会带来短期波动,但绝不至于带来长远的影响。

在我看来,韩系车的衰落,其实并不是什么民族情绪,而是它自己作死。



说白了,韩系车和部分韩国人的毛病一样——目光短浅,傲慢自大,根本没把中国市场放在眼里。

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过期车型+减配特供”,彻底寒了国内消费者的心。

你看看韩系车在国内卖的那些产品,跟全球市场比一比,能不气吗?

别的不说,就连韩系车在非洲卖的版本,都比国内市场强。

人家海外版车机先进、配置齐全!

咱们买到的呢?动力落后、用料缩水、内饰敷衍,堪称“特供之王”。

这种区别对待,消费者怎么可能接受?



更离谱的是,连安全性它们都敢减配,这就更让人没法忍了。

拿中保研的碰撞测试来说,除了胜达表现过得去,其他韩系车的成绩基本都不怎么样。

可问题是,韩系车在国外的表现却完全不是这样。

比如伊兰特在美国的IIHS碰撞测试中,曾拿到“Top Safety Pick”(顶级安全)评价,结果到了国内,测试成绩就下去了。

这要说不是区别对待,谁信?

综合这些种种情形,所以,别怪什么萨德事件。

哪怕没有这事,韩系车在中国照样是“凉透”的结局。

消费者又不是傻子,配置低、安全性降低了、价格还不便宜,谁会愿意买单?



当然,韩系车自己作死是一回事,但更不能忽视的现实是——国产车的崛起,直接给了它致命一击。

说白了,上面这些“特供减配”的毛病,韩系车十年前就有了。

但那时候消费者还能忍,为什么?因为“没得选”!

十年前,合资车是绝对的主流,要么买贵价的德日美系,要么买便宜点的韩系。

国产品牌还处在“低端”阶段,技术、品质、品牌影响力都远远不如合资车。

韩系车靠什么赢得市场?靠的就是“性价比”!



当年,帕萨特、凯美瑞的平均售价都在22万+,思域、卡罗拉这些A级车动辄13~16万,而韩系车价格便宜2~4万。

对于预算有限的消费者来说,韩系车就是“更划算的合资车”,能省下不少钱。

可现在呢?市场环境变了,消费者的选择多了,韩系车的优势没了!

一方面,国产车在崛起,价性价比上完全拼不赢自主品牌。

另一方面,现在的市场,连豪华品牌都能“自降身价”。

bba都能打到20万以内,帕萨特、雅阁更是直接杀到15~18万区间。

当年“韩系车比德日便宜一档”的价格优势,早就没了。

说到底,往下打?拼不过国产车,没性价比;

往上走?品牌力、技术力不够,根本进不了高端市场!

结果就是,韩系车彻底被夹死,市场空间被一步步挤压,直接走向边缘化。



总的来看,韩系车的没落,归根结底,是自己把自己作没了。

它曾有机会站稳脚跟,可它选择了“特供减配”;

它曾可以拼一拼,可它偏端着,觉得可以等大家烧的没钱了,再加入;

它曾是许多消费者的“退而求其次”,可现在,消费者真的没必要再退一步了。

说白了,时至如今,韩系车还“不愿意放下身段”,去和国产车、德日车真正竞争…

就目前市场的惨烈程度,那它还凭什么去逆袭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