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二帝不容周勃父子

——新视角读《史记》之九十六

文/宋玉山

周勃和儿子周亚夫,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而且忠心耿耿,为刘氏江山立有大功。他们辅佐的汉文帝和汉景帝,也是有名的贤君。按理说,应该相处和谐,可没想到,文景二帝都容不下他们。周亚夫被景帝逼死,周勃被文帝下狱,也差点丧命,令人遗憾。司马迁写了《周勃世家》,记述了这些事情,给人以深刻教训。

《周勃世家》记载,周勃是沛县人,与刘邦同乡。周勃自幼习武,孔武有力,弓马娴熟,他跟随刘邦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深受刘邦信任。刘邦临终时说,将来安定刘氏天下的,一定是周勃。果然,在铲除吕氏势力时,他功劳第一,随后又拥立了汉文帝,称得上是居功至伟。

可是,居功至伟同时也能功高震主。上朝时,周勃昂首挺胸,踌躇满志。汉文帝则对他十分恭敬,每次下朝,都是目送周勃出去自己才走。大臣袁盎进谏说:“周勃固然是国家功臣,但不属于社稷之臣,只有与朝廷共存亡的,才能称为社稷之臣。周勃当年身为太尉,手握兵权,却不能匡正除奸,反而迎合吕后。所以,臣以为,陛下不必对他谦逊退让。”

汉文帝认为袁盎说得对,猜忌之心油然而生。于是,提拔周勃当丞相,但不管军队了。任命灌婴为太尉,后来灌婴当了丞相,却仍然掌管军队。灌婴当初阻止齐王刘襄进京,才使汉文帝有了当皇帝的机会,文帝很器重他。汉文帝对周勃、灌婴二人的态度,有明显不同。

周勃的强项是带兵打仗,当丞相却力不从心。有一次,汉文帝当着群臣的面,问周勃一年判决多少案件,周勃不知道;又问朝廷一年的收支情况,周勃仍然不知道。其实,这些都是丞相应该知道的。通过了解案件,可以分析治安情况和法律宽严;不清楚国库收支,更是失职。所以,周勃面露愧色,汗流浃背。

汉文帝显然不满意,又问陈平。陈平圆滑,说:“案件情况,可问廷尉;收支情况,可问治粟内史。丞相一职,对上辅佐皇帝调理阴阳、顺应四时,对下养育万物适时生长,对外镇服四夷和诸侯,对内爱护百姓,使公卿大夫胜任职责。”这都是些大而化之的话,实际上是狡辩,汉文帝却称赞他答得好。

汉文帝当众表扬陈平,使周勃难堪。有个手下人劝周勃说:“您的功劳威震天下,地位又尊贵无比,时间长了,可能会招来灾祸。”周勃自己也感到危险,只当了一个月丞相,就请求辞职,回封地去了。过了一年,陈平去世,文帝又让周勃回朝当丞相。当了十几个月,文帝还是觉得他不能胜任,就借故把他免职了。

周勃肯定知道汉文帝对他猜忌和不满,回到封地绛县以后,时常担心有祸事发生,每当郡守和郡尉来视察绛县、会见周勃的时候,他都披挂铠甲,又让家人手持兵器,如临大敌,搞得气氛很是尴尬。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如果朝廷想要加害于他,这能顶什么用呢?这样做,只会加重皇帝的猜忌,给诬告者提供口实。

果然,后来有人诬告他谋反。汉文帝下令逮捕他,押回长安,关到监狱里。刑狱官天天审问,周勃恐惧,不知怎么回答。更可恨的是狱吏,经常任意欺凌侮辱他,使他难以忍受。直到周勃贿赂狱吏千金以后,他的处境才好了一些。狱吏提示周勃,可以让公主做证,证明周勃没有谋反。公主是汉文帝的女儿,是周勃的儿媳妇,原来周勃与汉文帝还是儿女亲家。可是,公主与丈夫关系不好,没有起到作用。这可能也是汉文帝对周勃不满的原因之一。

案子到了紧要关头,周勃生死难卜。周勃咬咬牙,把受的封赏都送给了文帝的舅舅薄昭。薄昭不敢直接去找文帝说情,悄悄告诉了姐姐薄太后。薄太后把儿子叫来,听儿子说周勃要谋反,薄太后发火了,顺手扯下头巾,砸到儿子脸上,说:“我不相信。当年周勃身带皇帝印玺,手握重兵,那时不反,如今住在一个小县里,反倒要造反吗?”

汉文帝是个大孝子,见母亲发怒,只好赦免周勃,恢复了他的爵位和食邑。周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保住了性命。他出狱时,十分感慨地说:“我曾经统领百万大军,却不知道狱吏的尊贵。”这表明文帝时期,尽管政治清明、轻刑慎罚,但黑暗的方面仍然不少。

周勃出狱后,仍住在绛县,默默无闻,几年后患病去世。长子继承了爵位,但他与公主感情不和,又犯了罪,封地被废除。一年之后,文帝从周勃其他儿子中挑选了一个贤能的,接续周勃的爵位,他就是周亚夫。

周亚夫当时担任河内郡守,他胸有韬略,治军严格。有一次,匈奴进犯边境,汉文帝为保京都安全,调了三支部队在长安附近驻扎,其中一支,由周亚夫率领,驻扎在细柳。

汉文帝想鼓舞士气,亲自去慰问部队。先到了那两个军营,都是很轻易地就进去了,军营内戒备松弛,随随便便。汉文帝又到了周亚夫军营,见营门紧闭,所有官兵都披挂铠甲,兵刃锐利,弓弩张开,戒备极其森严。

文帝随从说:“天子驾到,要进去慰问军队。”守门将士说:“周将军规定,在军营内,只服从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诏令。”汉文帝派人找到周亚夫,周亚夫下令,这才打开了军营大门。守营将士说:“周将军有规定,军营内不准驱马奔驰。”汉文帝车队只好慢慢行进,到了营中大帐。周亚夫手持兵器,拱手行礼说:“穿戴盔甲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皇上。”

汉文帝完成劳军礼仪后离开,一出营门,随从都责怪周亚夫失礼。文帝说:“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呀!刚才在那两个军营看到的,简直是儿戏,如果敌人来袭,他们肯定就当俘虏了。”不久,汉文帝提拔周亚夫当了中尉。文帝临终前,告诫太子:“如果发生危急事情,周亚夫是真正可以担当领兵重任的。”汉景帝提拔周亚夫当了车骑将军。

七国叛乱之时,汉景帝想起文帝的话,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率军平叛。此时,吴楚联军已经包围了梁国都城。周亚夫请示汉景帝,说:“楚兵勇猛轻捷,正面交战没有取胜的把握。我希望先把梁国放弃,让他们进攻,我们去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才能把他们制服。”景帝同意了。

周亚夫以太尉的身份,调集各路军队会合荥阳,然后,领兵到了昌邑,深沟高垒坚守不出,同时派轻骑兵去截断叛军粮道。梁国形势危急,天天派人向周亚夫求救,后来汉景帝派去使者,手拿诏令,命他救梁,周亚夫却始终不肯出兵。当时,他驻军的地方,并没有敌情,完全可以派出部分兵力,从背后袭击正在攻城的叛军。周亚夫是想让梁国牵制和消耗叛军力量,等叛军粮尽,再予以反击,一战即可获胜。后来的结果,也是如此。

单从军事角度考虑,这是个好计谋,但周亚夫没有考虑其他方面,却是很大的失策。梁王是景帝的亲弟弟,是窦太后的心肝宝贝,得罪了他们,能有好果子吃吗?果然,梁王和窦太后都对周亚夫心怀怨恨,经常说他的坏话。历史上有许多军事奇才,打仗无人能及,却不懂政治,更不知道政治上的凶险远高于战场,战场上是刀光剑影,政治上是杀人不见血。

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立有大功。汉景帝提拔他当了丞相,却没有了军权。汉景帝这是学他老爹那一手,周亚夫却没有学会周勃的谦恭忍让,而是十分强势。汉景帝想废太子,周亚夫不同意,极力争辩。窦太后想封皇后的哥哥为侯,周亚夫坚决反对,说他没有功劳,不能封侯,景帝只好作罢。汉景帝想封匈奴的几个降将为侯,周亚夫又是坚决反对,说不忠之人不能封侯。汉景帝这次没听他的,坚持把那些人封了侯。周亚夫为此十分气恼,称病退居在家。汉景帝借机免去了他的职务。

后来,汉景帝身体多病,太子年少,他想试探一下周亚夫,看他脾气改了没有。这或许是想让他辅佐太子,或许是担心他日后生乱。汉景帝把周亚夫召进宫来,请他吃饭,桌上只放了一大块肉,却没有任何餐具,既没有刀子,也没有筷子,周亚夫无法下嘴。汉景帝这是暗示周亚夫,没有皇上,他连块肉都吃不了,汉景帝是希望他请求赐给他吃饭餐具。

周亚夫乃是一介武夫,没有明白汉景帝用意,却认为是在耍弄他,很生气,扭头就叫侍从,让拿刀子筷子来,汉景帝很失望。告辞时,周亚夫不是恭敬地请景帝先走,而是自己快步走了。景帝目送他离开,叹口气说:“这样的人,是不能当少主大臣的!”

过了不久,周亚夫的儿子私自购买了五百件盔甲盾牌,打算作为父亲日后的殉葬品,这在当时是违法的。有人状告周亚夫私购兵器,图谋造反。汉景帝趁机将他逮捕,由廷尉审理治罪。廷尉责问他:“你想造反吗?”周亚夫很生气地回答:“那是我死了殉葬用的,怎么能说是造反呢?”狱吏说:“我看你就是想造反,不在地上造反,也会在地下造反。”周亚夫大怒,这明显是不讲理了!周亚夫义愤填膺,绝食抗议,五天没有吃饭,最后吐血而死。周亚夫死后,汉景帝撤除了他的封地。

历史上几乎所有的统治者,都会猜忌功臣,因为他们功劳大、能力强、威望高,自然能量也大,一旦造反,危害也大。而有些功臣,军事才能突出,其他方面却有弱项,不善于处理关系,不会自保,所以,往往下场都很悲惨。

归根结底,是统治者担心功臣会威胁皇权,皇帝需要不择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文景二帝也是如此。



【作者简介】宋玉山,山东沂南人,1956年生,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中共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历任茌平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农工部副部长,王老乡乡长,县委办公室副主任,聊城市委组织部科长,聊城市委办公室科长,茌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聊城市统计局长,聊城市教育局长,甘肃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主任,山东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省委新闻发言人,山东省人大常委等职。获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高校特聘教授。2019年退休后,撰写《新视角读二十六史丛书》,共13册、300万字,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喜马拉雅平台将该书以“精读中国历史”为题播出,目前听众达2.1亿人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