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位于陕北黄土高原的甘泉县寺沟村,在料峭的微风中,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归人”。当首批十余只苍鹭的身影划破天际,轻盈地落在寺沟村村头的树梢,人们的眼中满是欣喜与期待。对于甘泉县的人们而言,这几只苍鹭的到来,不仅是春天的信使,更是二十余载生态变迁的生动见证。
雨水时节,早春的阳光温暖地照耀着甘泉县寺沟村,十几只苍鹭从南方归来,再次回到它们居住了二十余年的家。它们时而在熟悉的家园翱翔,时而在树梢驻足瞭望,宣告着黄土高原春天的到来。苍鹭与甘泉的结缘开始于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就在工程启动后的短短一两年间,寺沟村的宁静被几只神秘的大鸟打破。
延安甘泉县林业工作站副站长 赵延妮:当时是村民给我们打电话说来了一种鸟,脖子长,身子长,从来没有见过,让我们过来看一下,接到电话我们第一时间过来监测。通过对比、咨询专家,确定它是当时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苍鹭。在当时,甘泉是极其少见的这种鸟类。现在,(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苍鹭)数量也越来越多,苍鹭由原来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降为了国家“三有”保护动物,随着它的降级也说明我们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伴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稳步推进,曾经裸露的荒山渐渐被绿色覆盖,植被如顽强的生命使者,在贫瘠的土地上扎根、生长。树木郁郁葱葱,草地绿意盎然,生态环境逐渐改善,为各种生物提供了栖息和繁衍的家园。而苍鹭,这群敏感而聪慧的精灵,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片土地的变化。它们不再只是过客,而是选择在这里定居,数量从最初的寥寥几只,逐年递增。
延安市甘泉县林业工作站副站长 赵延妮:苍鹭现在在甘泉的分布越来越广泛,数量也越来越多,据我们监测,仅寺沟村的苍鹭现在就有200余只,现在苍鹭在寺沟村的栖息地已经不能满足它们的生存,去年它们还在我们另外一个乡镇石门镇也安了家。
每年冬去春来,苍鹭们便会如约而至,成为寺沟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这二十多年的生态变迁中,苍鹭不仅是受益者,更是见证者。近年来,随着甘泉县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的实施,如今的甘泉县林草覆盖率达到了78.6%,甘泉县也实现了“由黄到绿”的逆转。据了解,甘泉县目前共发现野生动物27目59科18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5种,国家级保护野生动物16种,省级等其他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3种。
延安市甘泉县林业工作站副站长 白亮:这两天,我们心心念念的老朋友又回来了,惊喜的是,今年第一批苍鹭归来的时间和节气都比往年要更早一些,它们将在这里繁衍新的生命,传承新的希望。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野生动物的监测,加强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力的保护和恢复,保护好我们的老朋友,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如今,站在寺沟村的山岗上,苍鹭的鸣叫声在耳边回荡,仿佛是一曲悠扬的生态赞歌。而在这歌声背后,是无数人二十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未来,随着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持续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片曾经贫瘠的黄土高原将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更多野生动物的家园,而苍鹭的故事,也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下去,成为生态保护的永恒传奇。
(记者 白腾 编辑 李珊珊)
监制|刘亮
审核|张生燕
责编|白腾 刘强
编 辑|崔春娥 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