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地带的炮火虽暂歇,但战争的余波仍在撕裂这片土地。超过4.6万巴勒斯坦人丧生,69%的建筑物化为废墟,25万座住房倒塌,孩子们在瓦砾间穿行,眼中倒映着疮痍与迷茫。

如今,一场新的“重建计划”正将他们的命运推向未知—美国提议将加沙变为“中东的里维埃拉”,而代价是让世代生活于此的巴勒斯坦人背井离乡,包括数以万计的儿童。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称,加沙将成为美国“接管”的建筑区,巴勒斯坦人需迁往埃及、约旦或“其他地方”。这一计划被多国谴责为“反人类罪”,却也在现实的夹缝中撕开一道“人道主义通道”。

尽管两国坚决反对大规模迁移,但约旦松口愿接收2000名罹患癌症或重病的儿童,并呼吁国际社会优先解决加沙的人道危机。埃及则提出“就地重建”方案,强调巴勒斯坦人应留在故土,同时与欧盟合作疏通医疗救援通道。

欧盟已启动紧急医疗撤离,首批16名加沙儿童被送往西班牙救治,未来数周将有更多危重患儿转移至比利时、意大利等国。这或许是战火中唯一的曙光,但也折射出加沙医疗系统崩溃的残酷现实。

加沙的孩子们,有的在废墟下被救出时已失去双腿,有的因化疗中断而命悬一线。联合国数据显示,约1万名患者急需撤离,其中半数遭受截肢或严重创伤。特朗普的“清理计划”声称要让他们“在安全之地过上幸福生活”,却未回答:若家园被剥夺,身份被抹去,孩子们将如何书写自己的历史?

当推土机逼近孩子们的帐篷,国际社会亟需思考:是将他们视为“问题”迁移至他国,还是守护其作为“人”的权利?加沙的伤痕需要治愈,而非掩盖;童年的未来应扎根于故土,而非漂泊于他乡。或许,正如埃及所言,“公正的解决方案”不在他处,而在让巴勒斯坦人亲手重建家园的尊严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