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仁多杰 摄

2月17日,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曲麻莱县境内,管护员兼摄影师才仁多杰在日常巡护中,拍摄到了一个种群数量超过200头的野牦牛大种群。这一壮观景象不仅展示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的活力,也彰显了近年来青海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

野牦牛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物种,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们生活在海拔3000米至6000米的高山草甸和高山荒漠地带,以耐寒、耐饥渴的特性著称。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野牦牛种群得以自由繁衍和生活,得益于这里丰富的植被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才仁多杰拍摄的画面显示,野牦牛在广袤的草原上自由漫步,时而低头觅食,时而抬头远望,展现出一幅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宁静画面。

我省相关野生动物专家表示,野牦牛不仅是三江源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它们的活动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植被更新,同时为其他野生动物提供食物来源和栖息地。野牦牛的存在还反映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健康程度。随着野牦牛种群数量的增加,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野牦牛的繁殖周期相对较长,通常每2年至3年繁殖一次。繁殖季节一般在秋季,母牛的妊娠期约为9个月,次年春季产仔。由于繁殖率较低,野牦牛种群的增长速度较为缓慢。近年来,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措施的加强,野牦牛的栖息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种群数量也逐渐恢复。

近年来,青海省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三江源国家公园通过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了对重点生态区域的全方位实时监测。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提高了生态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还为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管理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三江源国家公园还通过生态修复、社区参与等多种方式,促进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野生动物种群的繁衍。

在一系列保护措施的推动下,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除了野牦牛外,藏羚羊的数量也从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如今的7万多只。此外,雪豹、金钱豹、黑颈鹤等珍稀物种也频繁出现在监测范围内。

此次超过200头的野牦牛大种群现身三江源国家公园,不仅是对当地生态保护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诠释。我省将继续加强生态保护力度,推动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为野生动物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栖息环境。

来源:西宁晚报 作者:金华山

编辑:鲁东 责编:谢青玉 监制:马振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