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广东省妇联成立70周年。回望过往,七秩芳华,广东妇联始终与党同心同行,与广大妇女群众同舟共济,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光辉历程。在这70年的岁月里,有一批亲历者与广东妇联同成长共奋进,她们是南粤大地妇女事业蓬勃发展的领航者,是携手广东妇女建功立业的巾帼英雄,是推动妇联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智慧力量。
为回顾广东妇联的发展历程,发扬广东妇联的优良传统,省妇联特别推出《70年,我与广东妇联共奋进》专栏,一起分享与广东妇联、与妇女儿童事业的深情厚谊和奋斗经历,共同续写广东妇联新征程上的新篇章,并肩展望更加美好的未来。
全国妇联原副主席,广东省妇联原主席
广东妇联工作独具特色
文:赵东花
2003年4月至2008年9月,我担任广东省妇联主席,与妇联全体同仁一道,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紧紧围绕妇联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广东省的地域优势,携手拼搏,开拓进取,取得了多项创新的业绩,留下了许多深刻而美好的记忆。
创造性地探索办学模式,为妇女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取得的成绩成为中国妇女界的骄傲
那些年,每当召开省委常委会议,研究群团工作时,总能看到群团工作的负责同志列席其中。而我,作为妇联一员,每次参加这样的会议都倍感兴奋。因为我知道,只有深入了解全省的工作情况,才能更好地发挥妇联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将广大妇女紧密团结在一起,为广东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省妇联班子凝聚力强,团结奋斗,是我们工作的坚实后盾。在妇联历届班子打下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发挥妇联组织的作用,为妇女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新动力。
我们重点抓的工作之一,是提高妇联干部的素质。我们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指示与全国妇联的工作部署,对妇联干部进行思想教育,确保她们紧跟时代步伐,与党和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同时,我们还让妇联干部深入了解妇联历史,使她们更明确如何开展妇女工作,为妇女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06年1月,赵东花与被慰问的贫困妇女亲切拥抱
为了开阔妇联干部视野,我们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的支持,让妇联班子成员、妇联机关部门一把手以及各市妇联主席轮流到发达国家学习考察。此外,我们还前往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接受培训,增长了知识,提升了做好妇女工作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我们将省妇联的干部放到基层去锻炼,同时把基层妇联干部、其他组织的女干部借调过来挂职。这种创新的工作模式不仅有助于干部成长成才,也对我们整个团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除着力提高妇女干部素质外,我们还注重提高广大妇女同胞的素质。自2005年起,省妇联全面启动“南粤女性素质工程”。连续5年,我们每年重点扶持4000名低学历妇女参加各类学习班,帮助她们达到大中专学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每年扶持的妇女数量都超出了4000人的目标。
这项工作得到了省委高度重视,连续3年共拨出专款近500万元支持办学。省妇联与21个地级以上市妇联主席签订了《低学历妇女培训经费管理合同》,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有实际困难的学员给予每人500元学费补贴,对珠三角地区学员则实施奖励制度。
我们创新探索联合办学、工学交替、订单培训、网络教育、工余办学等多种模式。这些模式的大幅度推广,不仅提高了妇女的受教育程度,也为她们的创业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至2007年,全省女性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已经达到43.2%,基本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妇女就业水平。同时,广东妇女干部人数占总数的41%,全省女性参与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的总人数也居全国第一。这些成绩不仅是广东的成就,更是中国妇女界的骄傲。
妇联组织的根深深扎在群众中,是响应党的号召最坚定、最坚决、最接地气的组织之一
在省妇联工作期间,我对开展“母亲安居房”工程等工作记忆犹新。我始终认为,这是一项既成功又极具重要意义的举措。
众多单亲母亲,因亲人离世、自身病残等,生活陷入贫困。她们大都居住在破烂的茅草屋、泥砖房里,有的甚至无家可归,只能寄人篱下。“住房难”成了她们面临的最大困境。
自2002年起,我们启动了“母亲安居房”工程。凡是被省妇联确定为援助对象的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都会获得一定的资金支持,从而实现安居梦想。其实,这项安居工程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爱心捐赠,我们借助这些力量,让单亲特困母亲得以拥有自己的住所,过上有尊严的、快乐幸福的生活。
该工程的实施过程颇为顺利,且不乏亮点。例如,在2006年5月的第三期“母亲安居房”工程中,我们筹集到了800多万元善款,用于15个地级市援建500户“母亲安居房”。这份厚礼,作为母亲节的特殊献礼,送给了那些单亲特困母亲家庭。2002年至2006年,短短四五年间,我们共筹集到7000多万元,成功帮助2600多名特困母亲住进了安居房。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2003年8月14日那天,广东遂溪县界炮镇坦塘村的一位特困母亲,告别借住两年多的牛棚,搬入一套两室一厅的新房。在实地调查时,我曾亲眼看见这位母亲一家恶劣的生存环境,当时心情十分沉重。后来,她家被确定为“母亲安居房”工程的试点对象。大半年后,她和家人终于住进了新房,乡里乡亲都来道贺,她激动得泪流满面。
除了关注特困母亲,我们十分关心留守的妇女儿童群体。广东是留守流动儿童人数最多的省份之一,对于这个弱势群体,我们积极发动爱心企业筹集善款,为他们解决住房问题。在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下,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当亲戚们纷纷前来祝贺时,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和依靠。
这就是我们妇联的作用所在。只有拥有了安稳的居住环境,妇女才能有尊严地过上正常的生活,孩子才能安心学习。我觉得妇联组织特别具有亲和力,每次下基层时,妇女群众总是第一眼就把我们当作亲人,那些孤儿更是一看到我们就激动不已,抱着我们亲切地称呼“妈妈”“阿姨”。
出嫁女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是妇联重点关注对象之一。她们大多集中在东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出嫁后往往无法分到原来家里的宅基地,也得不到股权分红。因此,我们根据男女平等国策,积极保护出嫁女利益,让她们感受到自己有“娘家人”这个坚强后盾,可以理直气壮地去争取自己的权利。
广东在出嫁女权益保护方面一直做得非常好,我们较早地发现了这个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我到全国妇联工作后,曾建议有关省市妇联同志去广东学习这方面经验。我还带领不少人到东莞学习取经,向他们介绍出嫁女在当地妇联帮助下如何获得土地、建造房子以及享受股权分红。
我们妇联组织的根深深扎在群众中,是响应党的号召最坚定、最坚决、最接地气的组织之一。无论在哪里,妇女群众遇到问题和困难都可以找到妇联组织寻求帮助。
延伸妇联维权工作“臂膀”,得到全国妇联和省委、省政府肯定
维护妇女权益、推动妇女发展,这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下,省妇联与港澳台地区加强交流合作,学习他们在维护女性权益方面的先进经验。
在改革开放初期,广东遇到了一些妇女权益问题,妇女们亟需关爱与保护。为此,我们研究认为港澳台地区的维权机构模式非常适合广东。于是,我们根据广东的实际情况着手设立一系列相关机构,以便妇女在需要时能够更便捷、更迅速地找到组织寻求帮助。
2007年9月,赵东花在《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宣传咨询活动中讲话
2008年,省妇联设立了妇女维权与信息服务站项目。该项目致力于开展妇女维权和信息服务工作,为妇女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保障。项目为期3年,争取了省委、省政府1000万元经费支持,这是广东省妇联系统有史以来从政府财政经费中获取的最大公共服务项目。
服务站的目标十分明确,即建立“一站式”维权服务机制,提高妇女依法维权的能力,并帮助她们获取就业创业、婚姻家庭、健康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同时,服务站还为党委、政府维护妇女权益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服务站提供的服务内容实实在在,涵盖了法律咨询、家事调解、维权指导、法律援助、婚恋调适和心理咨询等多个方面。每当接到求助时,我们都会进行一系列的评估、回访和建档等工作,确保每一项求助都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
首批服务站包括汕头、佛山、梅州、东莞、中山等在内的8个站点。这些站点都24小时开通12338妇女热线,为妇女提供随时随地的帮助。其中,佛山站作为第一批服务站之一,其经验尤为值得借鉴。佛山站建立了由专业社工和专业志愿者相结合的服务队伍,这些志愿者涵盖电台情感节目主持人、心理门诊医师、知名大学教授、知名律师等。在工作过程中,他们实现了妇工、社工和志愿者的有效联动,所记载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都做到了一案一册,清晰完整。
首批8个服务站立足社区、农村,面向妇女儿童和广大家庭,稳步有序地开展各类咨询、个案、网络、决策及特色服务。这些服务站不仅逐步提升了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专业化水平,还延伸了妇联维权工作的“臂膀”,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因此,这些工作也得到了全国妇联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2001年至2005年,是广东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5年,同时也是妇女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5年。在这期间,广东政治经济进程中的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得到了全方位的理论探讨、深入研究及广泛评述。因此,我组织编写了《“十五”时期广东妇女发展报告》。这个过程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个学习和受教育的机会,也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需要各方面的专家对我们的妇女工作进行出谋划策,这也是对将来妇联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参考。所以,我当时邀请了许多专家和妇联界别的老同志,共同商讨并策划了这份报告。报告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广东“十五”时期妇女的发展状况,为理解这一时期广东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以及她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参与和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024年是广东省妇联成立70周年,这70年的历程来之不易,是一段值得铭记与学习的历史。我们要讲好这部关于广东妇女发展的“历史书”。
广东妇联的工作独具特色,它致力于提升妇女的凝聚力,使妇女紧紧围绕在党委、政府的周围,为我们国家和我们省的繁荣兴旺贡献力量。我坚信,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广东省妇联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新的改革开放和建设强国的伟大新时代中,凝聚起妇女的磅礴力量,再创新的业绩、铸就新的辉煌。
来源:省妇联宣传部、《家庭》杂志(责任编辑:邓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