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倒是想起了关于“书”的旧说法。书分四类,“经、史、子、集”。

以前(历朝历代)的读书人主要读经史,经史是课本,子集是辅助教材,是课外读物。其实,经史也有分别,经是基础讲义,史是研究生课程,先习人事,再练世事。

面对世事变迁,人的基本东西不会变,且会持久鲜亮。读经就是卫道,寻天地人的大道理。

有种说法很有趣,说读史是找“德”,“德者得也”,行到有功便是德,德是高尚行为的结果。在一个朝代里,“尚”与“劣”怎么分?不是这个朝代里的人可以定论的,有权有势也不行,皇帝说了也不算,这就是史的价值所在。“道”和“德”最初是分开来讲,不是一个词汇。

到了唐朝,因为一部书,才把这两个字粘合在一起。唐朝尊崇道教,把《老子》一书奉名《道德经》,到唐玄宗李隆基时期达到顶峰。李隆基是很会恋爱的皇帝,也很智慧地热爱老子,他把《道德经》作为自己的“红宝书”,作为治理国家的理论根基,不仅随身读,还御笔疏注。他的智慧之处在“取之于真,不崇其教”。他喜欢老子的三句话:“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李隆基是有为的贤明皇帝,他创造了“开元盛世”,政治清明,百姓殷实富足。但到了晚年,又背离了老子这三句话,才有“安史之乱”迸发,强大唐朝急转直下,由盛渐衰。

看来,读书人与世事变迁,联系紧密,随势而动,有点规律可循。政治里的好与劣是复杂的,心态,心地,心术更复杂,正是这些,愁坏了史官,但也从某个侧面,彰显着史官的眼力和人格魅力。

作于2025.2.18.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