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收到读者发来私信讲述自己遇到的事:
读者名叫晓婷(化名)。
腊月二十七这天,晓婷高高兴兴回江西过年,大年三十却被自己的亲生父亲赶出家门。
原来晓婷回家第二天,就在父亲强烈要求、媒婆努力撮合下,见了六个相亲对象,结果都没成。
相亲对象和媒婆走后,父亲对着晓婷一顿怒吼:“你到底要找个啥样的?”
晓婷低头不语。
今年36岁的晓婷,研究生毕业,如今事业有成,经济独立、样貌也不错,哪哪哪都好,就是未婚。
父亲对着晓婷一顿输出,这顿输出持续到大年三十,也不消停。
晓婷没绷住,痛哭一场后,拎着自己的行李箱走了。
她说她现在也很后悔,后悔当初没听身边亲朋好友的话。
当初,身边的亲朋好友叫她早日成家,那时候追求她的人也不少,但是她起先是忙学业,后来又是忙工作,这一忙就给耽搁了。
如今,成了大龄剩女,落得个嫁不出去,被父亲嫌弃的局面......
结婚是必需品还是非必需品
大龄剩女,一般指的是30岁以上,还没结婚的女性。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2020年全国30岁及以上未婚女性数量约为927万人。
这一数据,比起2010年的426万,增加了501万。
传统观念认为,结婚是女性的必需品,女性如果不结婚,是一件非常令人震惊的事,如果很大年龄还没结婚,就会给女性贴上贬值的标签。
现代女性,接受教育,在职业发展上有更多自主选择权,经济上越来越独立。
所以她们视婚姻为非必需品,在选择伴侣上,也越来越重视精神契合,而不是单纯为了结婚而结婚。
大龄剩女现象的本质,说到底是个人选择与社会传统观念要求之间的博弈。
个人想要选择晚婚、甚至不婚,但社会传统观念则要求女性早婚,甚至将不婚视为洪水猛兽。
社会传统观念为了让女性就范,炮制出不少“思想武器”。
比如:制造年龄焦虑——“呀!你都三十几岁了啊!”
鼓吹最佳生育年龄——“我跟你说,女性在20岁到29岁,最适合生育。”
强化大龄未婚就会贬值——“这女人啊,上了年龄,就会贬值了,就选不到条件更好的对象了。”
个人选择相比社会传统观念而言,社会传统观念的力量显然更胜一筹。
内忧外患的大龄剩女
大龄剩女在受到社会传统观念的“思想武器”攻击时,可能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问题。
同时,还会产生归属感危机。
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36岁女研究生晓婷,还分享了她去参加闺蜜婚礼时内心的不适。
她说,她在婚礼现场,看着台上身着西装的帅气新郎、身着白色婚纱的漂亮新娘;
听着司仪激昂的声音以及台下亲朋好友的欢呼,心里莫名不安,总觉得跟婚礼现场的氛围格格不入。
尤其是当新郎、新娘来到她跟前敬上一杯白酒时,坐在她左手边的高中同学;
突然来上一句:“我们的晓大美女,什么时候能喝上你的喜酒。”,这句话更是令她内心五味杂陈,觉得自己就是整个婚礼的局外人。
腊月二十七回家当天,晓婷遇到了儿时的玩伴,她们都在谈论自己的孩子;
但她自己怎么也融入不进去她们的话题,那种生疏感,也觉得她是个局外人。
这些种种经历,在她心里渐生出一种忧虑的情绪。面对此等内忧外患的局面。
晓婷说,她真想随便找个人嫁了。
像晓婷一样的大龄剩女,有的跟晓婷想法一样,选择妥协,打算选个还过得去的对象直接嫁人。
有的则坚定自己的选择,拒绝将婚姻作为衡量自己人生价值标准。
允许有不同选择
大龄剩女在婚姻上的个人选择和社会传统观念的博弈,最终目标并不是说,一定非得是一方要战胜另一方。
而是在两者之间创造一个允许有不同选择的地带。
即:女性可以有自由选择的权力,女性选择晚婚、甚至不婚。不会因此承受社会传统观念的道德审判或制度性歧视。
有句话说得好,结婚是为了幸福,不结婚也是为了幸福。不结婚,不一定不幸福;结婚也不一定都幸福。
钱钟书在《围城》中对于婚姻的经典描述,至今还在流传:“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希望有一天,另外有一个大龄女研究生,在回家过年时,不再被父母逼着去相亲;
可以不再因为相亲失败而痛哭,也不会产生悔恨当初不听劝的焦虑情绪。
而是可以坚定自己的婚姻态度,追求自己多元化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