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温热的餐盘盛上热气腾腾的饭菜。2月17日,开学第一天,北京西城区厂桥小学的学生们吃上了升级版校园餐。记者从北京市教委获悉,这个春季学期,北京市聚焦校园餐工作,试点推出创新菜品样式、推进“中央厨房+微厨房”供餐新模式、推动营养健康食堂创建工作、建设大宗食材集中采购平台等新举措,让学生在校吃得更加卫生、安全、营养、健康。
新菜式让校园餐好吃又健康
11点40分,北京海淀实验中学初中部初一(2)班学生魏子航走进食堂从新增的售卖窗口一眼看到了新菜式——芝士肉松焗豆腐、五彩银鱼蒸蛋、奶汁烤巴沙鱼、五彩蔬菜炒鸡丁、香橙烤鸭胸等10道新菜摆放整齐静待挑选。
“今天是春季开学的第一餐,我们增加了新菜品。”海淀实验中学校长林伟明说,在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生营养餐协会的指导下,学校制定了新菜谱。“此次联合研发了50道新式菜品,突出了烹饪技法改良、中西口味结合、食材色彩搭配、文化体验、健康和营养等特点。”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院长严旭阳说,研发新式菜品就是为了让学生爱吃。下一步,各方将在试点的基础上,收集数据,优化菜品,逐步在全市学校推广。
北京学生营养餐协会会长王清霞说,新菜式更加注重食材的多样性和营养搭配,减少油、盐、糖的用量,更加注重感官呈现,色香味俱全。
中央厨房+微食堂,供应可口热饭菜
开学第一天,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附属校尉胡同小学二年级(2)班的杨祐宁无需再像往常一样自带餐具去上学了。“前几天班主任在班级微信群发通知告诉家长不用带餐具后,我非常高兴。”家长杨先生告诉记者,学校提供餐具,解决了家长的难题。
校长张桂芝说,得益于市区教委新学期实施的“中央厨房+微厨房”供餐新模式试点项目,学校将原来的粗加工间改为餐具洗消间,既解决了学生自带餐具的问题,又减少了学校食品安全的风险。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北京推动的“中央厨房+微厨房”供餐新模式,首批在东城区校尉胡同小学、体育馆路小学,西城区厂桥小学北校区先行试点,通过中央厨房,负责食材集中采购、食材预处理、冷链配送等环节。通过校内微厨房对中央厨房配送的净菜和半成品进行烹饪加工和配餐。
西城区厂桥小学校长李冬云说,“在市区教委和市场监管部门支持下,学校联合餐饮企业在寒假期间依据‘中央厨房+微厨房’模式,对北址食堂进行了改造升级,将学生食堂生产面积从157平方米增至207平方米。”学校从中央厨房引入净菜,扩大了主食间,新增了消毒库、洗碗机、风淋通道,满足了外供餐的资质要求。新学期,学校南址900余名师生吃上了北址微食堂制作的热乎可口的校园餐。
全市创建学校营养健康食堂近100家
记者了解到,由北京市教委联合北京市卫健委和北京市疾控局共同开展的学校营养健康食堂创建工作,目前全市已经有99家学校通过验收。营养健康食堂不仅要求学校在学生膳食营养健康均衡、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等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还要在食育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养成健康良好的饮食习惯。
寒假前,北京汇文中学朝阳垂杨柳分校食堂获评“北京市学校营养健康食堂”荣誉称号。校长助理刘伟表示,学校食堂在日常的运行中,严把食材采购关,从源头保障学生健康。同时,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套餐、面条、盖饭等不同选择,做到了荤素适宜、粗细结合、营养均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会根据肥胖、营养不良等特殊人群需求,提供专属推荐菜品,满足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
刘伟说,新学期学校的智慧食堂系统即将投入使用,通过大数据分析,食堂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备餐,减少浪费。此外,借助系统内部反馈系统,食堂工作人员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师生对菜品的满意度情况,据此对菜品进行调整,确保学生吃饱吃好。
校园餐食品原材料采购是校园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关。“从这个学期起,北京市推动大宗食材集采平台建设工作,引导学校自营和承包食堂实行大宗食材集中采购,探索建立完善区域性大宗食材采购平台。”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宗食材统一采购平台统一采购标准和机制,可以提高校园餐安全和质量、降低成本提高餐费入口率。今年1月出台的《北京市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与膳食营养工作改革方案》明确,北京将试点推行通过区域性自建平台等多种方式,整合资源、优化流程、降低成本,建立完善食品原材料标准体系,严格供应商资质审核,为学校提供高效、安全、透明、优质的食材供应服务。
“截至目前,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含社区办园点)的食材采购100%纳入大宗采购。”海淀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海淀区校园食品大宗采购平台包括供应体系、可追溯体系、企业退出机制,从制度层面筑牢了校园“舌尖安全”的防线。(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施剑松)
作者:施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