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作为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一直以来备受关注。每年清明,人们都会怀着对先人的思念而踏上祭扫之路,因此这一传统承载着厚重的情感与文化底蕴。



然而,今年的清明节还没有到,却已经开始受人关注起来了。只因在我国民间有着“闰月清明不上坟”的说法,而2025年是蛇年,同时是双春闰六月,所以这也就引起一些人的关注:今年的清明节能去上坟吗?

在了解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搞清楚,为何会出现闰月、双春年这样独特的历法现象。

而今年之所以是双春闰六月,背后蕴含着独特的历法原理。大家也应该清楚,我国传统的历法是一套复杂的阴阳合历,既要考虑月亮的运行周期,又兼顾太阳的回归年,并且其中还融入了二十四节气,所以是非常复杂的。

其中,农历一个月以朔望月为准,约29.53天,这样大月是30天,小月是29天,一年12个月仅有354天左右,比回归年少了约11天。



长此以往,季节与月份就会逐渐脱节。为了协调这一矛盾,古人便设置了闰月。而且古人经过精准的推算,就设定了“十九年七闰”的规则,这也是常用的置闰规则。

并且闰月的出现,也就是某一年是闰几月份,这个也是有说法的,不是随便哪个月都可以的。

这些都是古人通过精确计算,只有在合适的年份插入闰月,这样才能使农历与回归年基本相符。

其中闰月的出现,又和24节气有关,这24节气实际上是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依次排序的。其中每个月上旬是节气,下旬是中气,如果一个月只有节气,没有中气,那么这个月就是上一个月的闰月。



今年便是在这样的规则下,出现了闰六月,这样一年就不是12个月,而是13个月了。

如此一来多了一个月,自然也不是24个节气,而变成25个,立春是第一个节气,也就增加到了这个年份,从而导致这一年有两个立春,被称之为“双春年”。

而没有立春的年份,就是无春年,这同样是阴阳历差异导致的有趣现象。

接着说回正题,“闰月清明不上坟”,是真的吗?

乍一听,似乎为清明祭扫蒙上了一层禁忌的面纱。其含义从字面理解,是说在闰月恰逢清明的年份,不宜进行上坟祭祖的活动。但深入探究,这一说法其实存在诸多局限性。



从地域来看,“闰月清明不上坟”只是极少数地方的习俗,并非广泛通行于全国。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民俗文化,在很多地方,无论是否闰月,清明上坟都是雷打不动的传统。

而且,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制定的,属于公历范畴。清明节作为节气之一,在公历中的时间基本固定,通常在4月5日前后。

这就意味着,清明节的时间与农历的闰月并无直接关联。它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确定的,与月亮的运行周期以及闰月的设置无关。

回到今年闰六月的情况,与清明节在时间上并无交集。清明节按照公历的节奏如期而至,并不受闰六月的影响。因此,从根本上讲,今年闰六月完全不影响清明上坟这一传统活动。



清明上坟,作为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习俗,承载着子孙后代对先人的缅怀与敬意。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延续。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来到先人墓前,献上鲜花、祭品,清扫墓地,倾诉思念。

这一行为将家族的记忆代代相传,凝聚着家族的向心力,让后人铭记自己的根脉所在。

在现代社会,我们在尊重传统习俗的同时,也需要用科学的眼光去解读和理解。不能因为一些片面的说法,就轻易放弃传承已久的传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