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这个阶段,对高中学校的讨论,在初三同学,尤其是成绩比较好的初三学生之间相比已经成为他们的其中一个日常话题。

对学校的考虑因素有很多,有高考成绩,有校园文化,有硬件设施,有学科特色,有社团特长,甚至离家近,菜好吃,活动多等等,都可能成为同学们中意的点。

但最近我发现,有一个在我看来不太切实的考虑因素,那就是大家想选择一所“舒服”的学校。这个“舒服”包括:业少,考试少+简单,老师管得得松,假期多,补课少等等。

如果你也是照着这个标准选高中的,那么我来泼盆冷水吧,这不存在。

高中,尤其是优秀的高中,就不存在放任自流的学校。有一些以前以“松”著称的学校,甚至号称能带手机的学校,也因为成绩出了些问题以及被家长投诉而改变了风格,这里就不点名了。

所以,如果同学们抱着这个心态选学校,其实是对学校有着不切实际的期待,那么真正到了高中开学的时候就必然会产生落差,甚至因爱成很——没错,有些同学对自己学校的差评,就是因为学校没有达到自己过高的期待值所致的。

这里又让我联想到,坊间有些同学或者家长对同档次学校的一些看法,其实是带有比较强的主观性,甚至刻板印象的

比如广大附中,很多非广附系的同学对它的印象就是很严格,很多作业,很多考试,进而产生一种抗拒的念头。仿佛去了就只有学习,老师还管得死死的,如同坐牢。

但事实上,一直以来我也有不少广附系的学生,他们的校园生活也叫一个多姿多彩,校园文化也做得非常好。

远的不说,就说最近的元宵节+开学这一波,你看广附官微发的活动和复盘文章:


自己从校园布置到活动组织再到学生的参与度,和刻板严厉扯不上一丝关系,上图你说是哪个公园一景我都信。

这么多年的经验下来,我还是建议同学们挑一些在自己水平范围内,或者是稍微踮一下脚能够得着的学校,等到开放日的时候去看看,而不是纯粹的听别人说这个好那个不好。

这个学期大概从4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志愿填报前,每个周末都会有大批学校举行开放日。开放日逛一圈下来,听听宣讲会,起码对校园环境、硬件、学校风格,以及其他一些自己关注的点有一个初步的判断。

一方面,调整心态,抛弃对自己理想高中的一些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另一方面,对拿来保底的学校降低预期,增加包容度。这样下来,最终选出一所能够接受的学校,并愉快度过高中三年的机会就会大得多。

“Tired? Tired on the way, because comfort is left to the dead”。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