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过岩茶的茶友,总会问“喝没喝过牛肉?”
喝过,还不止一种,但我自己不会买。第一,只要去过牛栏坑,就知道那里有多窄,面积有多小,市场上那么多牛肉有几家是真的?去武夷山走几遍,几乎每家都能拿出牛肉,都自称在牛栏坑有山场,但说老实话,喝不出到底有多好。
第二,即使是市场上某些品牌牛肉,香是够了,但喝不出肉桂霸气的感觉,过于温和,没有跌宕起伏,与在相识多年的茶厂喝到的牛肉完全不一样。
在武夷山本地,品种香是衡量肉桂的重要指标,所谓“大桂”就是指肉桂香气霸道,茶汤浓醇,岂是市场上“温润”的肉桂所能匹敌?
第三,物以稀为贵,但想要得到“稀”,不仅要价格“贵”,还要身份“贵”。
靠关系拿到所谓真品,这样的茶已经与商品没啥关系,喝不喝也无所谓——好茶多得很,没必要非为名头去绞尽脑汁。
与此类似的还有金骏眉。从最低级的仿冒货,到桐木村的独芽菜茶,私以为只有后者才算是金骏眉,滋味也与其他仿品有明显不同。
但本质上说,金骏眉就是独芽红茶,先不论独芽适不适合做红茶,单论独芽红茶,各地现在都有。
例如比较符合金骏眉“三分金七分黑”特征的是梅占“金骏眉”,用梅占茶树独芽做的,福建、贵州、四川等省份都有,滋味不比市场上某些品牌金骏眉差,价格就低不少——过早上市的所谓名优绿茶,例如龙井、碧螺春,也是与原产地无关的仿品,没必要付出过高溢价。
还有一种叫“黄金叶”的生普,其实就是“老叶子”,革质化的叶片,揉捻难以成形,过去都是挑出来。现在因为某些名山古树太贵了,就把废品当成宝来卖。
比如老班章的黄金叶,卖得比正常生普贵得多,连当地人也觉得奇货可居。但滋味寡淡,更别说香气。这种“黄金叶”在其他茶类也有——福鼎白茶、凤凰单枞,称为“黄片”。
炒作的另一个概念是老茶,比如老六堡。“六堡茶普遍存储时间很长,且仓储条件往往湿度较高,更应该关注其安全风险。”如下图,仓库外面明确写着湿度:
这种环境下的老茶,先不说滋味,“长霉没有”、“安不安全”都要打个问号——六堡茶出口马来西亚等国,竹篓包装(容易感染有害生物)的六堡茶都需要我国海关部门出具“熏蒸消毒证书”,否则无法入关……
还有两种老茶也要留意,老茶头和老铁。
老茶头是熟茶发酵过程中出现的结块茶。主要是比较嫩、含有较多果胶的部分,柔软,透气性差,加之发酵过程温度较高,容易结成块。过去就被当成熟茶制作过程中的下脚料。
老铁的大名是陈香型铁观音,国标规定:以铁观音毛茶为原料,经过拣梗、筛分、拼配、烘焙、贮存五年以上等独特工艺制成的具有陈香品质特征的铁观音产品。
有那么多正常的熟普、铁观音,为什么要喝结块茶和陈茶?花很高的代价去买名山古树老茶头这样的概念?
为概念买单的还有窨制很多次的茉莉花茶。五六窨都不好意思说,七八九窨是常态,但价格有时还不贵。
按照国家标准,六窨一提(提花是装箱前的操作)的茉莉花茶,需要的花量至少是茶重量的一倍,光从成本上就不可能便宜。再者会把低级茶坯窨制那么多遍吗?
好一点的茶坯才配得上高窨制,这样价格又会往上走。而且窨制越高,香气的边际增幅越小,喝起来差别不大。
另一种我从来不喝的茶是小青柑,经过几年的高峰,这些年小青柑的热潮退去。
说到底,小青柑也是一种“变废为宝”的投机方法,门槛极低,工艺要求也低,滋味讨巧。所以,很多地方都生产,即使像安溪本来就有铁观音这样名茶的地方,几年前也随处可见小青柑的家庭作坊。
与此类似的是“陈皮白茶”等陈皮茶。不是说陈皮不好喝,也不是说白茶不好喝,而是好的陈皮与好的白茶会拿来混在一起卖吗?
在新会本地,陈皮的生长环境远逊于茶树,如果是所谓传统日晒陈皮,没有高温烘干处理,存储时间比较漫长,期间经过多次翻晒——我自己是不会喝的。
最后说两种从来不买的乌龙茶。一种是抽湿茶,以漳平水仙为例,但其实抽湿茶还见于其他清香型乌龙,比如凤凰单丛、铁观音等。干茶颜色鲜绿,香气高扬,但不耐泡,香难入水,更不耐喝。而且需冷藏存储,常温易变质。
另一种是嫩采乌龙茶。卖家用这个噱头是把绿茶的概念嫁接给了乌龙,而不清楚乌龙茶都是要用成熟叶片,所以乌龙茶春茶上市都比绿茶要晚一个月左右。
这些从不买的茶,说到底都是“投机茶”、“概念茶”——不靠实实在在的工艺,只凭虚无缥缈的名气。
喝茶和很多事情一样,所谓高下好坏是仁者见仁,但喝得多了,也会坚定起来:好茶有共同的特征,而这个特征不论茶类,不论个人。
更多文章,请关注WX公号见识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