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在解放战争中输的一败涂地,惶惶如丧家之犬的逃窜到台湾之后,整日里还做着反攻大陆的美梦,把希望寄托于美国和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突然爆发。而且,龟缩在台湾的蒋介石也没有闲着,他的目光一直没有离开过朝鲜半岛,那是他理想中的反动大陆的地方。

蒋介石想要效仿当年的日本人, 从朝鲜半岛进入中国的东北部,然后顺势南下,从北向南进攻,复刻中国历史上无数次经典的自北方南下征战全国之路。为此,他早在1948年的6月6日就飞赴韩国会见了李承晚。在蒋介石的主动之下,两个美国人大力扶持的东北亚政权惺惺相惜,结为同盟。蒋介石承诺一旦朝鲜半岛起了兵戈,他会出兵相助

令蒋介石没有料到的是,局势的变化竟然如此的迅速又猛烈,仅仅败退台湾不足两年,朝鲜半岛这颗巨大的火药桶就爆炸了。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李承晚的军队一溃千里,仅仅三天时间就丢了首都汉城,也就是今天的首尔。



(南朝鲜士兵)

李承晚仓皇逃命,远在台湾的蒋介石却欣喜若狂,盼来了他期待已久的战争和局势。并打算派出精锐王牌52军,进入朝鲜半岛,帮助李承晚集团作战。

兴奋不已的蒋介石

蒋介石之所以期盼朝鲜战争的发生,不仅仅是因为渴望得到反攻大陆的机会,还有一层更深的因素是担心局势安定之后,海峡对岸的人民解放军会腾出手来攻打他最后的栖息地,宝岛台湾。

国民党内部有一个叫做邵毓麟的军事委员会国际问题专家,擅长时政和情报的分析。人称“小鲁肃”,他就曾经对蒋介石进言过一番话:“只有美军参与的朝鲜战争爆发,方能拖住新中国正在积极准备的渡海统一战役,这样国民党据海而治的格局方能维持下去”。蒋介石也犹如醍醐灌顶,从反攻大陆的幻想中清醒过来。



(蒋介石)

1949年1月2日,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正式承认了大韩国民政府,第二天,邵毓麟就被任命为第一任的国民政府驻韩国全权大使。赴任之前,邵毓麟特意到浙江溪口拜见了蒋介石,两人谈论起台湾和韩国问题,达成了共识,认为:大陆如先攻台湾,台湾必不堪设想,韩国亦必遭殃;大陆如先攻韩国,则美国不会坐视不救,韩国可以得救,台湾亦可能转危为安。

抱着对反攻大陆的执念和对台湾孤岛的担忧,蒋介石在逃窜台湾最初的那段时间,日日期盼着朝鲜局势的恶化,盼盼望朝鲜战争的爆发,这样他就能够赢得喘息之机,还能浑水摸鱼,取得出兵朝鲜的机会,进而将他一心执念的反攻大陆之策付诸实际。

就在蒋介石提心吊胆又十分期待的时候,有一天,蒋经国疯狂地跑进屋子向蒋介石报喜说朝鲜战争爆发了。

(战争爆发)

得到期盼已久的消息,蒋介石犹如一个兴奋的孩子,心中的巨石也终于落地,他高呼“天父伟大”,就连手上的茶水泼了其一身都浑然不觉。也难怪蒋介石如释重负,朝鲜战争爆发的日子,距离粟裕将军即将率领大军发起最终的统一全国之战的进攻时间已经不远了。

冷静下来的蒋介石不由得感叹道:“总算等来了天赐良机。”

而一向喜欢写日记的蒋介石更是将当时的喜悦心情记录在了日记本里,他写到:

“天赐韩战,最应感谢上帝……使美国仗义抗共,不放弃远东,以转移整个局势也”。

蒋介石敏锐的意识到,李承晚的军队准备不足,定然不堪一击,那么美国人必然不会坐视不理,肯定会出手相救,自己的机会也来了。



(李承晚)

52军与李承晚的求助

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后,国民党曾经的百万大军精锐部队也几乎被消灭殆尽,除了蒋介石嫡系的五大主力军全被歼灭之外,李宗仁、白崇禧等桂系军阀的王牌第七军也被人民解放军消灭了。蒋介石在台湾惶惶不可终日,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也是由于手中缺乏可靠又善战的部队。

不过,52军是一个例外,这是蒋介石最后的依靠和屏障,也是蒋介石最后的一张王牌。

52军最早成军于1937年,军长是西北军中赫赫有名的关麟征,这是一员虎将了,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即使如此,在关军长的调教下,52军战斗力强悍,参加过许多恶战,硬仗。

而其下辖的两个师,师长也都非等闲之辈,第二十五师的师长是张耀明,此人是黄埔一期的学生,还参加过台儿庄之战,经受了恶战的考验。而52军下辖的第二师,其师长郑洞国就更出名了,不但是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国民党将领,更是在解放战争中在东北和我东北野战军有过生死之战。



(东北野战军)

52军常年奋战在抗日战争的一线,陆续参加过台儿庄之战,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应该说的确是一支百战之军。即使是在解放战争的时候,52军也能够成功地从葫芦岛撤回大部人马,还在上海之战中给三野造成了损失,深得蒋介石的信任和重视。

到了台湾之后,蒋介石优先补充52军,使其很快就恢复到三万三千人的规模,并且接受了美械装备,兵强马壮又武器先进,蒋介石对其期望很高,准备将这支部队投向朝鲜半岛。

朝鲜战争骤然爆发,蒋介石十分敏锐的捕捉到了一丝良机,当日,他便召集了军政大员召开紧急会议,并且让大家做好应对新形势,准备作战的准备。第二日,蒋介石对52军下令:“从6 月26 日起,第52 军进入一级战备,全建制待命,随时准备出发。”



(国军王牌部队)

蒋介石这边兴奋难耐,又是开会又是备战的,李承晚却坐不住了,面对朝鲜人民军的来势汹汹,李承晚已经感受到了死亡的气息。

当时的南朝鲜部队战斗力十分低下,很多部队还都是日据时期遗留下来的朝鲜伪军,不具备打仗的能力,平时维持一下治安还算勉强,真正要对上一身苏械装备的朝鲜人民军,无疑是以卵击石,根本不是对手。

要知道,朝鲜人民军不但接受了苏联的训练和装备,还有部分军队参加过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经受了战争的洗礼和考验,战斗力强悍,战斗意志更是旺盛。而且,新中国成立后,应金日成的请求,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其东北野战军的三个朝鲜师送给了朝鲜人民。

在那个年代,东北亚的几个国家,几乎都知道东北野战军的战斗力,那是主力中的主力,精锐中的精锐,而且武器装备也十分精良。金日成有了东野的三个主力师,如虎添翼,在苏联人提供的T34坦克等重武器的支持下,浩浩荡荡地开往汉城,长驱直入,犹如无人之境。

战争刚刚爆发,李承晚就直接给美国打电话,向杜鲁门求助。又连忙向驻日本东京的远东总司令麦克阿瑟求助,期望得到帮助。



麦克阿瑟

情况紧急,美国总统杜鲁门也十分慎重,立即召见了韩国驻美大使约翰·张,给他打气,鼓励。大使提出了十分迫切的要求,希望美方能够尽可能多地提供飞机,大炮等重武器的支援。但是,杜鲁门一开始并没有同意,而是认为韩国人首先必须英勇作战,他说道:“朝鲜南方军必须有效地作战,这样才能有效地使用美国的援助”。

杜鲁门总统希望韩国人能够首先抵住朝鲜人的进攻,总统继续说道:“韩国人必须形成坚强的领导,才能渡过危机。”

但是,朝鲜半岛的形势完全出乎杜鲁门的预料,形势恶化得很快,李承晚犹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杜鲁门)

随后,病急乱投医的李承晚也给蒋介石发来了急电,希望蒋介石能够派兵驰援,李承晚在电报中言辞十分恳切,急迫:

据报所谓北韩人民政府业已大举进攻贵方,此举系苏俄阴谋之另一表现;贵我两国,反共产反侵略立场相同,闻讯深表关切。贵国军民深明大义,在阁下贤明领导下,必能获得最后胜利。

蒋介石收到李承晚的求助,正是求之不得,就像瞌睡遇到枕头,十分的及时,舒适。但是,蒋介石万万没想到,他的一腔热血却被美国人残忍的拒绝了,而且还不止一次的拒绝他企图出兵的请求。

麦克阿瑟建议台湾出兵

麦克阿瑟是一个战争狂人,而且向来孤傲自大,连美国总统也不放在眼里。此时的麦克阿瑟还只是美国驻东京远东军总司令,朝鲜战争的爆发让这个战争狂人十分兴奋,尤其是在韩国不堪一击,接连溃退之后,他便想着直接出兵干预,再现二战时期的神威。

由于蒋介石对出兵朝鲜的积极态度,麦克阿瑟和蒋介石二人一拍即合,他首先代表军方高层,提议台湾可以派出一个军的力量到朝鲜参战。为此,麦克阿瑟还特意派了一个军事顾问团到台湾和蒋介石接洽,得到了蒋介石的热情欢迎和招待。



(蒋介石和麦克阿瑟)

麦克阿瑟甚至还专门问到台湾的52军能不能迅速出发,有没有一战之力。信心满满的蒋介石无不得意地回复美国人,他说52军是唯一一支在东北幸存的部队,而且现在已经恢复到全盛时期,抵挡朝鲜人民军5万人的进攻没有问题。

蒋介石打好了如意算盘,他认为韩国人跟美国的关系更为紧密,美国已经错失了中国大陆,必然不会再眼睁睁地看着朝鲜半岛统一,成为苏联和中国的强大盟友。一旦那样,美国在东北亚的支点就没有了,将会失去窥伺和威胁中国大陆的一个绝佳地点。仅有日本和台湾势力的美国在亚洲的布局将会大打折扣。

不得不说,台湾的这番分析是十分有道理的,美国人也的确不会坐视韩国的覆灭。所以,只要蒋介石的军队能够进入朝鲜半岛,那么在之后美国人的支持下,或许会轻易地拿下整个朝鲜半岛。龟缩台湾的蒋介石也就有了打开中国东北的一扇大门,到时候,可以随时发起反攻之战,成为悬在新生共和国头顶的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威胁新中国的安全。



(蒋介石及其精锐)

52军在蒋介石的命令下,已经枕戈待旦,做好了随时出征的准备,而蒋介石也心情愉悦,准备大干一场,准备随时把他最后的王牌部队通过飞机和轮船运送到朝鲜半岛。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蒋介石虽然一腔热血,美国军方也十分的热情,可美国毕竟不是军政府统治的国家,军人对于政治和局势并没有最终的决策权。权力,牢牢地握在白宫手中。在白宫的干预下,蒋介石的如意算盘最终没能实现。

白宫的阻拦和干预

此时的白宫主人是杜鲁门,这是一个和蒋介石有着个人恩怨的人。由于前总统罗斯福的不幸病逝,杜鲁门从副总统一跃而成为新总统。杜鲁门对于蒋介石和他领导下的国民政府没有太多的好感,因为蒋介石集团太过于腐败,尤其是美国无偿援助的很多物资、武器等几乎都落入了蒋介石和四大家族的口袋,这让杜鲁门深恶痛绝。

而且,蒋介石领导的几百万国军竟然十分无能,仅仅三四年时间,就把整个中国大陆丢的一干二净,几乎是光速失败。蒋介石的腐败无能又独裁专制让杜鲁门十分失望,即使两人身处同一阵营,但是杜鲁门对于蒋介石没有任何的好感和信任。

在他看来,蒋介石几百万军队都无法打赢解放军的小米加步枪,区区三万多人到了朝鲜战场恐怕也顶不了什么用。



(国军精锐部队)

而且,杜鲁门还有更深层的考虑,他十分担心朝鲜战争规模扩大,全世界刚刚结束二战没多久,和平是大势所趋,也是很多欧洲国家的期望,他们迫切想要休养生息,先喘上几年气再说。而欧洲才是美国的利益所在,他不愿意在亚洲牵涉过深。

如果台湾参战,那必然会引起中国大陆出兵,甚至会引来苏联人的加入,最终酿成世界大战而已不是没有可能,其导致的一系列后果不堪设想,这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

这也是为什么即使美国亲自下场参战后,杜鲁门一再告诫麦克阿瑟不要激怒中国,引得中国出兵,要将战争控制在小规模的原因。可惜的是麦克阿瑟并没有听从杜鲁门和白宫的意见,而是一意孤行,最终迫使中国人民志愿军跨国作战,狠狠的给了麦克阿瑟和美国一个难忘的惨痛教训。

杜鲁门管不了麦克阿瑟,但是他可以否决蒋介石,他最终拒绝了蒋介石的出兵请求,认为即使朝鲜半岛的局势到了不得不外力干涉的程度,也应该是直接派美国大兵而不是依靠台湾。

(蒋介石视察部队)

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艾奇逊也持强烈的反对意见,坚决不同意台湾方面派兵到朝鲜半岛敢于战争。他的观点和杜鲁门如出一辙,希望将战争规模控制在小范围,也十分不希望激怒新生的人民政权,不愿意看到中国派兵进入朝鲜的场景。

除此之外,艾奇逊还认为台湾本身的自我防卫力量就十分薄弱,处于随时被大陆攻击的危险境地,蒋介石应该考虑的不是朝鲜战事,而应该将精力多放在加强自我防卫上。

美国派第七舰队保护着台湾,台湾却又想出兵朝鲜,这是十分荒诞的行为,艾奇逊觉得不可理喻。

白宫的两个大佬都态度坚决的拒绝了蒋介石的出兵意愿,蒋介石十分的失望,也非常恼怒,他在日记里也深深的记上了一笔:

“白宫患了恐共症和软骨病,完全是在重演当年张伯伦的故技!既然他们不肯让我们出兵,那就让他们去吃共产党的苦头吧,总有一天美国会从血的教训中醒悟过来的,到那时候,美国人自然会再找上门来的”



(蒋介石)

这是蒋介石第一次请求出兵被拒绝,等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终于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作战的时候,麦克阿瑟遭到了巨大的军事打击和失败。蒋介石又再次提出希望派兵进入朝鲜战场,帮助美国人和志愿军作战。

麦克阿瑟自然是双手欢迎,并且这时候的52军已经接受了美军的援助,全部换上了美式装备,蒋介石信心满满。

但杜鲁门再次拒绝了蒋介石的出兵请求,认为在朝鲜战场已经有很多国家加入了,要是再多一个台湾,会让局势更加恶化,后果难料。

1952年,美国新总统艾森豪威尔上台,朝鲜半岛的战事已经趋近于平衡,双方谁也奈何不了谁,美国而已有了抽身的打算,开始和中朝进行谈判。蒋介石竟然再次提出想出兵的设想,自然是毫无意外的再度被拒绝。



(艾森豪威尔)

结束语:

蒋介石一度希望通过参加朝鲜战争改变台湾现状的美梦几经破灭,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蒋介石极其腐败集团站在人民和历史的对立面,必然会失败。

抗美援朝的胜利,打出了人民军队的威风和霸气,也让中国人彻底地站立起来,开始阔步向前,走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