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想到,能让蒋介石亲口承认“自己不如对方”,除了毛主席外,竟然还有一人。
1949年10月1日,解放战争胜利,蒋介石灰溜溜地退到台湾地区。面对毛主席这位“宿敌”,即便他叫嚷着“反攻大陆”,但也不得不承认失败。
所以,蒋介石才说:“毛主席可以取代我。”但他悔在没能像杀害另一个可以取代他的人一样,成功暗杀毛主席。
蒋介石所说的另一个可以取代他的人是谁呢?又是如何暗杀成功?
深得孙中山的器重
“我不是共产党人,但我要革命……”
1931年8月,在上海租界内的一处法庭上,庭长宋源正在逼迫一人承认所谓的“通共”罪名。但对方的一句话,却让庭上哑口无言。
而这名被污蔑的人,叫邓演达,是国民党左派领袖,也是蒋介石亲口承认可以其地位的第二人。
因为邓演达坚定践行孙中山的一切革命主张。
1895年,他出生在广东惠阳永湖乡(今惠州市惠城区三栋镇),16岁时,他萌生了走上革命道路的想法,考入了广东陆军小学堂,并加入了同盟会。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6岁的邓演达义无反顾地站在了北伐的战场上,展露出超强的军事才能,最后成为黄埔军校的教练部主任兼总队长,仍严格要求自己,不会强权压迫学生。
而他以身作则的军人形象,深得学生们的爱戴,也是在这个期间,他逐渐成为了孙中山的心腹。
1922年6月,陈炯明公然叛变,并炮轰总统府。此时,邓演达身先士卒,讨伐陈炯明叛军,并在攻占广州后将孙中山接回广州。
1923年,滇军叛变,他在一次担任起保护孙中山及大元帅府的重任。
两次的舍命相救,足以让孙中山对邓演达另眼相看,还为他写下一副对联:养成乐死之志气,革去贪生之性根。
而且,孙中山曾说:“干革命,有两达,革命有希望。”其中的“达”字指的是邓演达和张民达,可见,孙中山对邓演达寄予厚望。
毫不夸张地说,若孙中山能长命百岁,邓演达一定是民主革命中的关键人物。但可惜,世事无常,1925年孙中山去世,偏偏是蒋介石鸠占鹊巢,这似乎注定了邓演达的早逝。
遭人嫉妒而亡
蒋介石虽在孙中山生前深得信任,但实际上,他并非为了革命,而是为了手中权力,所以,孙中山去世后,他借宋家、孔家的力量,成了新一任国民党党首。
接下来,蒋介石要做的,自然是清除异党,也就是阻挡他统治全中国的任何敌人。在这个过程中,他筛选出了两名劲敌,一个自然是毛主席,而另一个就是邓演达。
不过,相比于名正言顺地“制裁”毛主席,蒋介石更头疼如何对邓演达这个“同门”下手。
1926年1月,邓演达在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中,当选候补中央执行委员。而这时,他已经不满蒋介石的用人行政。
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被邓演达痛批“失去革命立场”,遭到蒋介石的排斥,他被调离黄埔军校本部。
不过,蒋介石的薄待,并未让邓演达丧失本心,反而越来越坚定对孙中山精神中“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奉行主张,也因此,两人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
1927年,他作为国民党左派领导人之一,与蒋介石组成的右派进行斗争。
期间,蒋介石试图通过高官俸禄让邓演达屈服,但他却不嗤一鼻,还断言:“照蒋介石这样领导革命,永久不会成功!”
同年,邓演达与毛主席就土地革命达成合作,两人还与宋庆龄一同发表《讨蒋通电》。
1930年,他在德国柏林与宋庆龄再次见面时,重申理想:“(各种反动势力)无法阻挠我追随(孙)总理的步伐,我准备牺牲生命以赴。”
可在蒋介石看来,邓演达如此与自己作对,已经留不得了!
很快,蒋介石一边悬赏30万,捉拿邓演达,另一边也在策反左派人员,秘密获悉邓演达的消息。
1931年8月,邓演达前往江西进行反蒋起义。他似乎感知到了自己大限将至,与朱蕴山告别时说道:“现在一不做,二不休,生死只有置之度外。”
在他抵达上海出席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会议时,因时任上海干部会负责人陈敬斋,连同其他十五人被捕。
随后,蒋介石试图通过逼迫邓演达承认“通共”,以公开对其处刑,但他却反将一军,说:
“我不是共产党人,但我要革命。蒋介石背叛三民主义,投降帝国主义,我们要恢复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实行耕者有其田,建立农工平民政权。”
蒋介石明杀不行,决定将其秘密处决。
1931年11月29日,在邓演达被带往南京期间,被其学生、时任蒋介石卫队长的王世和,秘密处死。
宋庆龄得知消息后,痛斥蒋介石:“中国国民党早已丧失其革命集团之地位,至今已成为不可掩蔽之事实。亡国民党者,非其党外之敌人,而为其党内之领袖。”
而毛主席也不由感伤:“岳飞、文天祥、曾静、戴名世、瞿秋白、方志敏、邓演达、杨虎城、闻一多诸辈,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不过,邓演达的英勇就义,唤醒了更多人对蒋介石暴政的反抗,也注定了他作为一名革命叛徒的失败。
1957年,邓演达遗骸被发掘,葬于南京中山陵左侧的灵谷寺,与中山陵右侧的廖仲恺墓东西并峙,如生前一样,继续护卫着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