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在遥远的英国,中国竟然也拥有一块特殊的小小“飞地”。这片土地虽然只有16.7平方米,却见证了中国近代屈辱与探索的历史,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复杂记忆。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这一片沉寂140多年的土地,回顾那段令人唏嘘的中国近代记忆。

这块被称为“清军水兵墓”的土地,位于英国纽卡斯尔的圣约翰公墓内。严格意义上,它并非中国“主权土地”,而是一片清政府在19世纪80年代正式购买的墓地,专门用于埋葬清军士兵的遗体。



19世纪80年代,清朝因“洋务运动”而努力追赶西方大国的现代化步伐。当时,为加强国防实力,清政府开展了海军建设,其中的北洋水师便成为晚清最强的舰队。但新式军舰的建造技术还未完全掌握,许多关键设备和主力舰只能依赖从欧美国家采购。



1880年前后,清政府向英国纽卡斯尔的军工厂订购了几艘铁甲舰,包括“致远”“靖远”“超勇”“扬威”等,并派遣了一批军官和水兵前往英国监督造舰及测试工作。这是属于大清的一场“向西之旅”,肩负着时代使命。但对于这些长途跋涉的清军水兵,这场旅程却并不顺利。



清派出的水兵大多数来自中国南方或内陆地区,而英国的潮湿气候异常寒冷,这场突如其来的环境变化让他们苦不堪言。再加上旅途劳顿、劳工环境恶劣以及医疗条件的不足,许多官兵病倒,最终多人因疾病去世。



为了妥善安置牺牲的水兵,清政府尽管财政并不宽裕,却仍然出资购买了纽卡斯尔圣约翰公墓的一角作为墓地,将这些士兵安葬其中。从此,这片16.7平方米的土地便成为他们最终的归宿,也成为当时清廷尽力而为的象征。

尽管清政府积贫积弱,但面对出使英国期间牺牲的水兵,它依然尽力承担起责任,出资购买墓地埋葬士兵,妥善守护他们的身后事。这是一种对国人的尊重,也是一种力所能及的尊严维系。



2017年6月,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与当地华人社区合作,对这片墓地进行了全方位修缮。重新清洗墓碑、维护围栏,使其恢复整洁肃穆。修缮仪式上,许多华人表达了对这份历史的缅怀和追思。



这片墓地不仅是水兵的安息地,更将“国弱受欺”的过去与“国强民安”的今天联系在一起。它提醒着我们:只有国家拥有真正的实力,才能守护每一片和人民有关的土地与记忆,让牺牲不再无声。

历史无法改变,但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教训,走向更强大的未来。今天,这块土地依然存在,它不只是墓碑下沉睡着的士兵,更是中华民族的记忆与希望的灯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