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公园之今昔对比
桂林公园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漕宝路桂林路西南角,占地面积3.5公顷,是民国时代上海私家园林的代表作。其前身为黄家花园,始建于1931年,1935年竣工,2014年列入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历经时代变迁,桂林公园在历次建设改造时得以保留建园时的基本框架,并逐步拓展扩大。公园里小桥流水,亭楼阁宇,古树名木和假山石无不体现出江南园林的古典园林文化特征。
随着19世纪上海开埠,摄影技术传入我国并逐步得到应用,从而保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场景。翻看那些曾经的黄家花园老照片,欣赏已经走过90年的桂林公园之今昔对比。
公园正门(南门):基本保持原貌,门前一对石狮系漕溪公园迁移而来。
正门甬道:甬道两侧栽植的龙柏所剩无几,后加植女贞。
公园二道门:基本保持原貌,二道门南侧银杏已超百年。
“哈哈亭”旁园路:园路两侧的树木已经将“哈哈亭”盖过。
“四教厅”前园路:四教厅前的龙柏已经换成桂花,周围的树木已成林。
太湖石“石婆”前:基本保持原貌,石婆北侧广玉兰已超百年。
太湖假山石前(曾经的迷你高尔夫球场):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所占,高尔夫球场损毁,抗战胜利后修复成太湖假山石。现仍能看到日晷的底座。
八仙戏台:基本保持原貌,现今的汉白玉八仙像系20世纪80年代重建。
长廊南侧六角亭:基本保持原貌,但匾额“昌明正学”已不存。
“文行忠信”石碑:现石碑系20世纪80年代重建。
多角龙头亭:基本保持原貌,亭前的假山石有调整。
“鹿亭”及假山石:基本保持原貌,鹿亭周围的树木已成林。
“双桥卧波”及水系:基本保持原貌,周围的树木已成林。
“观音阁”:建筑外貌保持原样,周围的树木已成林,两株龙柏均已百年。
石舫“般若舫”:基本保持原样。
“鸳鸯楼”(原名“静观庐”)东南角:“静观庐”在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淞沪会战中毁于日军空袭)被毁,后重建并更名为“鸳鸯楼”。
鸳鸯楼(原名“静观庐”)南侧门前:系根据原样重修。
颐亭:基本保持原样。
“鸳鸯楼”(原名“静观庐”)北侧:静观庐在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淞沪会战中毁于日军空袭)被毁,抗战胜利后重建,但建筑式样已有较大的变化,北侧的农田后成为城市道路(现今“漕宝路”)。
回顾历史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黄家花园”这座私家园林如何演变成如今的公共园林“桂林公园”。作为徐汇区区属公园中极具代表性的历史名园之一,其本身承载的人文和园林底蕴等待着大家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文稿:徐汇绿化市容
编辑:邱彩红
校对:孙清渠
审校:韦丽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