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在湖南旅行时,特意去了一趟岳麓书院。踏入书院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副赫赫有名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八个大字,笔锋刚劲有力,透露出一种独特的文化韵味,让人不禁驻足凝视。



当时,我身旁恰好有几位游客,其中一位湖南口音的朋友满脸自豪地讲述着湖南历史上的诸多名人,仿佛在向众人展示这副对联就是湖南人才辈出的最佳见证。然而,另一位操着湖北口音的游客却笑着接过话茬:“这‘惟楚有材’,咱们湖北可也有话说!” 这一句话,瞬间点燃了大家的讨论热情。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看似简单的八个字,却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人们对楚地历史文化的探索之门,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和文化内涵呢?今天,就跟着我一起来深入探寻一番。

一、对联的前世今生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这副对联,可大有来头。它的上联 “惟楚有材”,最早能追溯到《左传》。《左传》中记载 “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讲的是楚国虽然有众多优秀人才,却被晋国重用,这便是 “楚材晋用” 典故的由来。而 “惟” 在这里是语助词,无实际意义,所以 “惟楚有材” 其实就是 “楚有材”,意思是楚地人才辈出。

下联 “于斯为盛”则出自《论语・泰伯》,原文是 “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孔子用这句话来盛赞周武王时期人才鼎盛的局面,“于斯为盛” 即表示在此处最为兴盛。

其实,这副上联“惟楚有材”并非一开始就挂在岳麓书院。就是这座“惟楚有才”的牌坊,几百年间引出不少故事。



武汉市有地名“楚才街”,这条街起于武昌古城贡院大门前,向南连通青龙巷到司门口,明清时它由两条街道组成:由贡院至海马巷叫贡院前街(见上图蓝色),海马巷到青龙巷叫新街。1940年代末,因为在贡院前街上立有“惟楚有才”的牌坊,故把贡院前街和新街合并,取名“楚材街”。早在清初顺治十二年(1657年),新的武昌府学落成,林天擎此时已不在湖广巡抚任上,但生员们感谢他对重修武昌府学的重视,仍请他作重修府学记。林天擎在《武昌府学重修记》中,回忆了两年前与众生员见面一事,遂感叹写道:“余思惟楚有才,自昔艳羡”。据此,康熙年间(1662-1722年),“惟楚有材”四个大字镌刻于贡院门前的牌坊上。


1858年重修后的“唯楚有材”牌坊,立于武昌楚才街,1958年被大风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武昌贡院及牌楼不幸毁于兵祸。咸丰八年(1858 年),湖广总督官文、湖北巡抚胡林翼主持重修武昌贡院及牌楼,恰逢时任兵部右侍郎的曾国藩路过武昌,于是便请他为牌坊题写匾额。重修的牌坊南面与蛇山遥遥相望,南面“辟门吁俊”;北面“惟楚有材”四字匾额,再度悬挂于武昌贡院牌楼上。可惜的是,1958 年,此牌楼因大风而倾覆。

至于湖南岳麓书院的这副对联,是在嘉庆年间(1796-1820)才悬于山门的。相传,当时书院大修竣工,门人请山长袁名曜撰写楹联。袁名曜出上联 “惟楚有材”,让诸生应对,众人苦思无果,直到贡生张中阶脱口答出 “于斯为盛” ,这副对联才得以诞生。1933 年,该联曾移挂湖南大学新图书馆,却不幸毁于日机轰炸。1984 年,湖南大学根据原件照片复制,这副对联才又重新复挂于书院山门,从此名声大噪 。

二、楹联之争:湖北与湖南的历史渊源

湖南学者认为:“惟楚有材,於斯为盛”楹联,早在清嘉庆年间(1812-1817年)就悬挂于岳麓书院山门,而武昌贡院牌楼的“惟楚有材”却是咸丰八年(1858年)由曾国藩题刻于贡院门前牌楼上,而曾国藩刚好在岳麓书院读过书,因而认为是曾国藩把岳麓书院的楹联上的“惟楚有才”搬到武昌的。至于有人说“惟楚有才”早在康熙年间就悬于武昌贡院门前牌坊,但没有确切的史料佐证。因而湘派学者认为湖南才是“惟楚有才”的源头和正宗。

而湖北学者则引经据典地说,其一,“惟楚有材”一语最早见于湖北巡抚林天擎在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武昌府学重修记》,比岳麓书院的“惟楚有材,於斯为盛”楹联早近两百年;其二,明代以来,武昌贡院门前就立有牌楼,查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江夏县志》所载武昌贡院图,其大门前面立有三座牌楼:“劈门吁进”、“文运天开”、“朱衣首点”,由此推论,乾隆年间“惟楚有材”理应刻在贡院牌楼的另一面(北面)上。咸丰八年重修贡院时,这牌楼当然也会加以恢复。咸丰八年官文、胡林翼所立牌楼并非新建,而是依前朝规制重修。咸丰八年的牌楼南面刻“辟门吁俊”,北面刻“惟楚有材”。只不过是请曾国藩按照原来牌坊上的题词,亲笔手书“辟门吁俊”,“惟楚有才”而已。因此,武昌“惟楚有材”的原牌楼比岳麓书院的要早将近一百年。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达,引得两省的民间人士、也都纷纷参战其中,在网上吵得不亦乐乎。但在争论的过程中,有两点认识却逐步趋于一致,第一,“惟楚有才”的“惟”,不是“唯有”、“唯一”的意思,“惟”只是一文言助词,并不是“唯一”之意。这一句应该是说“楚地有人才”,而不是说“只有楚地才有人才”。第二,“楚”既不是专指湖南,也不是专指湖北,历史上湖北、湖南都属楚地,“惟楚有材”就是夸奖湖北、湖南人才众多,曾国藩,左宗棠,陶澍,屈原,孟浩然,张居正,李时珍,毕昇,王昭君、陆羽、这些历史才俊充分印证了惟楚有才。从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共产党内那么多领袖、将军、志士仁人都出自湖北、湖南也是明证。


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湖南均为楚国属地

三、文化交融:共筑楚地辉煌



尽管湖北和湖南的民间在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这副对联的归属上发生争论,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二省文化交流频繁,相互影响,共同铸就了楚文化的辉煌。

展望未来,湖北和湖南在文化、经济、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前景十分广阔。我们相信,在共同的楚文化的滋养下,湖北和湖南将携手共进,共同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不仅是对过去楚地人才辈出的赞美,更是对未来湖北和湖南携手发展的美好期许。


每年的端午节就是屈原连接湘鄂二地共同文化的历史传承

湖北和湖南同属楚地文化,虽然在文化溯源上存在一些争论,但这也正是地域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们不妨把这种争论看作是对地域文化的热爱和珍视,通过交流和探讨,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楚地文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