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大山深处,云南尼珠河大峡谷如同被天神用斧头劈开,深深的谷底和高高悬在云端的村庄形成鲜明对比。

村里的孩子们为了求学,只能每天徒手攀爬几百米高的悬崖,危险不说,上学需要三个多小时,如今的孩子们只需坐上一个半小时不到的空中校车,就能轻松到达学校。



悬崖上的求学路

对尼珠河村的人们来说,这道大峡谷不是绝美的风景,而是痛苦回忆。

孩子们每天上学必须沿着崖壁,攀爬几乎垂直的石梯,有时要手脚并用,面对湍急的河水和湿滑的石头,稍有不慎就可能摔落谷底。



有一次赵苏珍送自己的大儿子上学,孩子脚下一滑差点掉下悬崖,幸好她手快抓住了孩子,这样的事情在村里时有发生。

赵苏珍说,每次送孩子上学都像经历一场生死考验,那时从家到学校的这段路,他们需要攀爬3个小时。

村里的晏灵也有相同的经历,她已经是四个孩子的母亲,过去十几年里,她无数次攀爬这条危险的崖壁之路。



一双粗糙手掌证明了这条路的艰辛。

就这样,孩子们每天清晨披着晨雾出门,傍晚踏着夕阳归家,在山路上艰难跋涉三小时,一天两趟,六小时的路途,几乎成了每一个尼珠河村孩子生活的常态。

这道天堑隔绝的不单是空间,还有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与未来的梦想。从2022年起,空中校车的出现,打破了延续了几十年的困境,改变了孩子们的求学命运。



从艰难求生到幸福安居

尼珠河大峡谷的变化,只不过是我国脱贫攻坚大战略下的一个缩影而已。回望过去几年,我国成功实现了几亿贫困人口的脱贫。

这样的成就不单体现在数据上,更是在每一个乡村、每一个家庭的生活中得到了印证。



尼珠河大峡谷所在的云南省,早在几年前就被列为国家脱贫攻坚的重点地区之一,这里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经济水平极其落后。

当地政府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一系列精准扶贫、脱贫措施相继出台,在交通方面政府引入景区开发,通过打造尼珠河大峡谷生态文化旅游项目,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道连接谷底和山顶的世界第一高户外露地观光电梯与缆车,也就是我们前文说到的“空中校车”。

空中校车的诞生不仅让游客可以安全、便捷地进入景区,更为孩子们带来了新生的希望。

这一创举首先确保了孩子们上学路上的安全,现在孩子们只需乘坐缆车和观光电梯,30分钟内就能平安到达学校。



他们背包里装满了知识和梦想,曾经战战兢兢的求学路变得安全、快捷且充满期待。

随着空中校车的运营,尼珠河村的经济也开始得到改善,景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村民们靠着开办民宿、做导游纷纷吃上了旅游饭。

许多外出打工的村民也陆续返乡创业,孩子们也不再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晏灵的家就在景区旁边,她自己开了一家小店,每天都能赚到不少收入。

脱贫的成果不单体现在基础设施的改善,更重要的是生活的稳定和幸福感的提升。

在我国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下,尼珠河村所在地区,实现了从贫困村落到小康村镇的蝶变,村里的学校也焕然一新,现代化教学设备一应俱全,孩子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外面的世界。



政府为这些深度贫困地区设计了五年过渡期,目的就是确保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当地建立了一整套防止返贫监测机制,在有村民可能陷入贫困时及时采取措施,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

这样的安排不仅让村里的孩子们有了更加安全、高效的求学之路,也给了每一位村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底气和信心。

脱贫攻坚的战役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它的成果并不止步于此。从曾经的艰难度日到如今的幸福安居,尼珠河村所经历的变迁,不仅反映了我国脱贫攻坚事业的伟大成就,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追求共同富裕的一个具体体现。

这种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坚定信念,深深植根于国家的每一片土地,让每一个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们都能享受到现代文明的成果,看到未来的光明前景。



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

尼珠河大峡谷孩子们的生活变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生动注脚,但它并不是孤例。实际上,尼珠河村所经历的变化,正在我国广袤大地上的无数个角落上演。

这些故事有些发生在大山深处,有些在沙漠边缘,还有些在辽阔的草原和偏远的边境地区。

四川凉山州的悬崖村,曾因村民出行必须攀爬悬崖上的藤梯而闻名,那里是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

村里人想下山都要冒着生命危险,走几乎垂直的藤梯,孩子们上学难,大人们生活难,基本的医疗和教育资源都无法保障。



2016年,当地政府投入资金修建了钢梯,随后政府又决定进行易地搬迁,彻底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如今悬崖村已经成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个充满生机的新村庄,孩子们有了安全的上学路,村民们也在新居中开始了新生活。

悬崖村的故事和尼珠河村的空中校车,都是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将原本被地理环境锁住的村庄与现代社会连接起来,而这样的改变还在贵州的深山、广西的岩溶山区等多地发生着。

这些地区都曾因地处偏远、交通闭塞而深陷贫困,但在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下,无数条路被修通,无数个贫困村庄得以走出困境。

如果我们把视角放大,就会发现这些脱贫故事背后,才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国现代化进程不仅是要发展城市,让大都市变得更加繁荣,更是要让广袤的乡村,特别是那些贫困地区也能一同迈向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同西方国家的传统现代化完全不同,它不是单一的经济增长模式,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两大核心任务,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扶持以及公共服务提升等多方面措施,我国不仅要消除贫困,更要让这些地区的人民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

贵州黔东南的苗族侗族自治州就是个生动的例子,过去那里因交通不便和缺乏产业支撑,村民的生活长期困顿。

但近年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黔东南州焕发了新的生机,依托传统村落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当地打造了一批特色旅游村寨,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增加了村民收入,还让传统的苗族、侗族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除了基础设施的改善,产业扶贫也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关键一招,云南怒江州的草果种植、宁夏西海固的肉牛养殖、甘肃定西的马铃薯种植等产业扶贫项目,都成功让贫困群众走上了致富路。

通过产业带动,原本缺乏自我发展能力的地区,找到了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真正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如果一方水土已经无法养活一方人,我们也有专门的应对办法——易地搬迁,通过对生活在环境恶劣、资源匮乏地区的群众进行搬迁安置,国家不仅为他们提供了更加安全和舒适的居住环境,还帮助他们找到了新的就业和生活机会。

宁夏的西海固地区通过生态移民工程,成功将数十万贫困人口迁移到了生产生活条件更好的新居,这大大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结语

无论是空中校车还是悬崖村的钢梯,不管是产业扶贫还是易地搬迁,这些案例和举措其实都指向一个更为宏大的主题中国式现代化。

现代化不单是高楼大厦和繁华都市,更是乡村和城市共同繁荣是全体人民都能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当我们把目光从尼珠河大峡谷拉远,看到全国各地发生的巨变时,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其实就是在实现国家整体现代化的过程中,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不忽视任何一个角落。

正因这样的决心和行动,我们才能在广袤的大地上,谱写出一曲又一曲动人的脱贫故事,创造出世界瞩目的发展奇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