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获得一级英模奖章
数次突破“死亡禁区”
用生命丈量极限
他说
做一辈子航空人
试飞是终生的期盼
他就是
新中国第一代空军试飞员
王昂
1935年,王昂出生于上海。1953年,他被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制造专业录取,自此与飞机结下不解之缘。
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航空工业开始建立起从科研、设计到飞行试验的技术链条。1958年,航空部门首次选拔大学毕业生到航校学习飞行,目标是培养一批既懂理论又懂飞行技术的试飞员。王昂恰好是当年第一批被选中的大学生之一。他热爱钻研,敢于直面未知的恐惧,很快就完成了从大学生到试飞员的角色转换。
1970年6月24日,歼-8飞机开始了诸多科目的试飞工作。而第一个飞行架次就出现了问题:机身烧伤变色。为了进一步查明原因,王昂进行后机身测温试飞的任务。
他按预定计划准备在8000米高空进行检飞动作,而整个仪表突然抖动起来,机尾传来三声巨响,冒出滚滚浓烟。
指挥员很快下达了跳伞指令,王昂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选择:拒绝跳伞,坚持驾驶歼-8降落。
王昂
试飞英雄
指挥员叫我跳伞。他一看飞机冒黑烟,后面又有火,当然要叫我跳伞。我没跳。
飞机高速落地后,王昂试图放减速伞,却没有任何反应。他立即关闭左右发动机,并使用刹车。飞机最终在远超允许接地速度的情况下,冲出跑道30多米后停了下来。
这时,飞机的伞舱已经熔化,左轮胎也因紧急刹车而爆炸,浓烟一时笼罩了整个机场。而王昂这才跳下来离开飞机。
王昂说:“我就一个想法,歼-8一个独生子,尽量能保存就保存。实在没有办法,自己牺牲也就牺牲了。”
回忆起试飞的种种惊险,王昂表示:生死问题早就解决。
1979年,歼-8飞机定型试飞工作即将进入尾声,王昂再次迎来了一项高风险试飞任务——“低空大表速”。
“低空大表速”是测试在飞机不发生颤振解体的前提下,速度所能达到的最大值。其危险之处在于:一旦达到颤振速度,飞机会在空中瞬间解体。正因如此,这一项目也被称为试飞员的“死亡禁区”。
面对无法预测的危险,王昂毅然接受了任务。他的妻子付希君仍清晰地记得,王昂出发前和她告别时的细节:“他跟我来了一个拥抱,在我耳边跟我说,‘家里就靠你了’。当时我没理解,我说你出差有什么事吗?他说没有,挺好的,我就出差。”
1979年6月16日,王昂驾驶歼-8飞机飞向一望无际的海面。随着飞机逐渐进入海域,王昂循序渐进地加速,御风而翔,探索性能边界,成功突破了被称为“死亡禁区”的试飞项目。
1980年初,歼-8白天型飞机最终设计定型。王昂被中央军委授予“科研试飞英雄”的荣誉称号,获得一级英模奖章。
试飞铺就通天路
这条路
是试飞人用勇气、智慧和血汗
甚至生命铺就而成的
向中国空军试飞员致敬!
原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本文来源:CCTV国家记忆微信公众号
编辑:孙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