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蛇献瑞,非遗迎春。河南省沁阳市组织各乡镇、村街(社区)围绕非遗,划旱船、踩高跷、舞狮、舞龙等民间杂耍活动轮番上演、热闹非凡。
2月10日晚,在沁阳市山王庄镇万南村,国家级非遗——“高抬火轿”热闹开演,表演者在高度为一米五的高跷上,抬着流光溢彩的火轿,在欢快的节奏中闪转腾挪,一组组焰火从轿顶喷射,如同礼花盛绽,极富美感,吸引数千市民和游客观赏。
2月10日晚,沁阳市山王庄镇万南村高抬火轿演出。李治齐 摄
12岁的刘佳鑫是今晚的演员之一,跟她一样的小演员有20多个。“我今年12岁,从4岁就开始练习踩高跷,希望大家喜欢我们的表演!”小佳鑫从容自信。
万南村一直有踩高跷抬花轿闹新春的习俗。2007年3月,“高抬火轿”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我从小开始踩高跷,从1982年到现在40多年了。现在我的儿子、孙子、儿媳妇都在我们的表演队伍里。”“高抬火轿”非遗传承人卫平均说道。
2月10日晚,沁阳市山王庄镇万南村高抬火轿演出。李治齐 摄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为了保护好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沁阳市组织“非遗进校园”活动,传承人到学校免费为孩子们培训花样高跷,为高抬火轿队伍培养后继人才。如今山王庄镇万南村上到六十多岁的老人,下到四五岁的孩子,掌握踩高跷这一技艺的比比皆是,“高抬火轿”正式演出队员多达60多位。
山王庄镇万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宋庆功介绍,“逢年过节,我们的高跷队伍不仅给本地群众表演,还会走出去,到山西等地演出,既增添了节日的喜庆,又把我们的高抬火轿技艺推广传承下去”。
“覃怀古郡,河朔名邦,商隐故里,乐圣之乡”,沁阳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人文脉络和历史文化遗产,非遗数量居焦作市各县区之首。去年以来,沁阳市活化利用文化遗产,提升传承水平焕发时代活力,文旅融合迈出新步伐。
怀梆艺术助振兴,后继有人“促发展”。沁阳市人民政府与河南艺术职业学院签订人才共同培养协议,招收首批23名学生,在全省率先破解基层院团和非遗传承后继无人的瓶颈。开展“戏曲进校园 怀梆润童心”活动30余场,深入各村街、景区开展“濒危剧种扶持项目”演出活动60余场,扩大怀梆剧目知名度。
非遗国潮焕新颜,擦亮品牌“提内涵”。举办春节非遗优秀剧目展演、“龙腾盛世闹百村”“青鸟之夜”李商隐文化沉浸鉴赏晚会等群众文化活动830余场,惠及群众64万人次。开展第二批非遗工坊、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申报,深化非遗传承保护持续发展。目前,全市共有非遗工坊17家,数量居焦作各县市区第一。
文物保护活利用,万里茶道“推申遗”。沁阳作为焦作地区唯一一个列入万里茶道申遗项目的节点城市,成立万里茶道太行陉申遗领导小组,公布实施《沁阳市太行陉保护通告》,完成“申遗小程序”太行陉遗产点数据信息采集、太行陉标识标牌设计安装、“太行陉资源展示馆”建设和讲解员培训等工作、研究文章《千秋太行陉》,沁阳太行陉古坂道列入中国公路学会2024年度“最受欢迎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