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

紧急救援组,到场六准备

【一句话作战智慧原文】

紧急救援小组到场后需完成以下6项准备工作:准备器材,共同完成火场环绕侦察,时刻监听电台,随时准备控制通风口,准备好独立的水带线路,制定各个逃生口的施救方案。

【专业解读】

消防员在火场遇险该由谁救?救消防员的消防员该干什么?多个消防员伤亡案例的教训给出了答案。

(1)二层建筑的风驱火造成两名消防员殉职

2014年1月26日,美国俄亥俄州一栋砖混结构公寓楼发生纵火案,报警人称有人被困。消防队在两个街区外就看到了烟,到场后,1号大队长报告了作战任务的部署情况:6号泵车(E6)停靠在着火建筑的右后侧灭火,指派17号泵车(E17)为紧急救援小组, 17号云梯车(T17)负责破拆屋顶, 13号泵车(E13)人员为搜索队,13号救援车(R13)人员担任备用搜索队。战斗展开的过程中,一名住户反馈,建筑内的人都出来了,但二楼还有一条狗[8.5-1]。负责内攻灭火的E6从建筑右侧室外楼梯进入二楼着火公寓,起初,他们并没有感觉到高温,但浓烟的能见度为零。此前,3号泵车(E3)人员用二节拉梯从建筑前侧二层窗户进入(图8.5),队长还看到一束光从他右前方的门里射进来,应该是E6人员的头灯发出的光束。E6向天花板和后侧墙面射水,室内温度迅速升高,烟雾进一步变浓。同时,E3人员发现头顶上的烟层出现滚燃,遂向天花板射水。几乎就在同时,火情迅速恶化,E3人员被困,随即发出求救信号。总指挥下达紧急撤离命令。建筑前侧拉梯上的E13指挥员听到一声爆炸声,一些黑色的物质溅到他的面罩上,酷热迫使他从拉梯上下来。E3的两名消防员因烧伤和吸入一氧化碳,不幸殉职,指挥员的左手腕、左脸颊和左耳被烧伤。


图8.5 E3架设拉梯进入的前侧二层窗户(照片使用已经NIOSH授权)

(2)气流流动路径分析

事发当时,风速为5.8米/秒,超过4.4米/秒的风力驱动火灾阈值。当消防员打开一楼车库门和二楼公寓门形成了通风口,风力显著助长了火势发展。灭火战斗中,消防员一共创建了三个通风口,E3破拆前侧二层窗户形成排气口, E13打开一层车库门使空气直接流向火场。E17消防员看到单层的附属建筑冒出大量棕色的浓烟,表明火场缺氧。特别是在火场另一面已形成通风口的情况下,位于上风侧的E6打开右后侧二层的门形成了进气口,开门不久后,火场就发生了轰燃,二层的火灾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二层着火公寓里,“空气从入户门来,到破拆的窗户去”,控制这条流动路径,需要两个内攻小组(E3、E6)的有效协调,在窗户已破拆的情况下,门控就必须摆上极端重要的位置了。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在住户已反馈没有人员被困的情况下,总指挥应考虑采取在外围防御的攻击模式,待烟气得到充分冷却稀释后再内攻灭火。

(3)紧急救援小组行动复盘

被困消防员发出求救信号后,安全员和紧急救援小组从建筑右侧的门进入救援,但很快便被烈火逼退,出来后发现,安全员的个人防护装备暴露在极端高温中,变成了红橙色。紧急救援小组全副武装、现场待命,不直接参与灭火行动,这个小组建立的初期,很多组员不能接受自己“光看不动手”的现实,随着消防员伤亡调查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转变这种观念。实际上,紧急救援小组到场后并非无所事事,需要持续做好6项工作,才能确保万一出现消防员遇险、迷失、失联等紧急情况时,小组可第一时间进入营救。

  • 准备器材。根据可能需要用到的器材装备,进行组装或预热。通常情况下,热成像仪、基本手动工具和搜索绳必须携带[8.5-2]。

  • 共同完成火场环绕侦察。小组到场后,小组长应第一时间向总指挥报到,获取火场情况的简报,主要内容包括火灾位置、内攻团队入口点、内攻团队所处位置、火场条件及危险、空气呼吸器已使用时长、内攻消防员的疲劳程度、无线电通信情况和潜在的紧急救援方案等。此后,小组成员共同开展360°评估。

  • 时刻监听电台。小组应关注内攻消防员关于空呼压力、供水压力、火场描述等方面的电台对话,这些对话是否听起来很惊慌、很疲惫,是否听到空呼残气报警声、呼救器报警声,以此掌握火场内部态势。突发消防员被困或遇险等情况时,原作战指挥信道应留给遇险消防员、紧急救援小组和安全员使用,继续执行原灭火作战任务的人员则调整到其他信道。

  • 随时准备控制通风口。在开展环绕侦察的同时,应识别火场潜在的通风口及风向,在风速达4.4米/秒以上的火场,上风向的进气口尤为重要。当不得不从下风向进攻时,是否用挡风幕封堵进气口,火场可出现约400℃的温差。

  • 准备好独立的水带线路。小组要考虑铺设独立的水带线路,避免用火场上的原有水线掩护救援。水带线是火场内消防员的生命线,将原水带断水或拉出,可能使正沿水带线撤离的消防员彻底失去保护和方向标识物。

  • 制定各个逃生口的施救方案。完成360º评估后,组长应与小组成员讨论可能出现的险情,结合救援口的选择商定救援方案。确定方案后,在建筑周围不同地点架设消防梯或引导举高车停靠,拆除防盗网、广告牌等可能阻止消防员逃生的障碍物。

1915年3月8日,纽约消防局的救援1号投入执勤,作为援助被困消防员的资源[8.5-3],开启了紧急救援小组(即快速干预小组)建设的新篇章。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英国伦敦消防局指定了配备紧急供气设备的“紧急小组”。此后,紧急救援经验教训催生了丹佛操法、南斯操法和匹兹堡操法等。我国紧急救援小组建设起步较晚,建议从深化消防员伤亡案例研究入手,全面加强这支队伍的专业建设。

(灭火救援一句话作战智慧专业解读-紧急救援篇第8.5条,校对:Andy、许指导)

【参考文献】

[8.5-1] Bowyer M E. Loflin M.Two Career Fire Fighters Die in a Rapid Fire Progression While Searching for Tenants—Ohio[EB/OL].(2015-04-14).https://www.cdc.gov/niosh/fire/reports/face201402.html.

[8.5-2]柯锦城.消防救援队伍加强紧急救援小组力量建设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22,41(4):261-264.

[8.5-3]历史标记数据库.纽约消防局第一救援连[DB/OL].[2024-04-06].https://www.hmdb.org/m.asp?m=209753.

学习资料

靠山屯闲话

既往不恋,当下不杂,

未来不迎,纵情向前。

屯主微信号:ifire-ta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