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年第一个春雷,就是梁文峰的团队深度求索发布了DeepSeek,震惊了硅谷,震惊了世界。
梁文峰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日积月累的爆发。
一,小学时的梁文峰
梁文峰1985年出生于广东吴江市覃巴镇,父亲和母亲都是乡村小学老师。从小跟随着父母转战各个乡村小学,他上过多个小学。
父母是老师,对梁文峰也给予了厚望,希望他将来考上大学,走进大城市里。在农村小学,梁文峰当然能够进最好的班,选择最优秀的老师,每个老师对梁文峰也都特别的厚爱。
放学后,父母又成了梁文峰的家庭教师。
父亲是小学数学老师,他发现,梁文峰对数学特别敏感,数学题一说都会,一点都通,数字在他眼里,好像有神奇的魔力,梁文峰常常沉浸其中,他特别喜欢数学。
每天晚饭后的家庭时光,不是电视剧的喧嚣,而是父亲拿着粉笔在旧木桌上演算数学题的身影。这种浸润式的教育方式,让他在小学三年级时就展现出对数学模型的特殊敏感,能用火柴棒搭建立体几何模型解释太阳高度角变化。
喜欢是最好的老师,小小的梁文峰,凭借其数学天赋和勤奋努力,在小学阶段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他多次在数学竞赛中获奖,成为学校“数学小明星”。
老师曾经对梁文峰的父母说:“好好培养吧,这孩子简直是数学天才,将来了不得!”
二,中学时的梁文峰
梁文峰小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粤西名校——吴川市第一中学,开启了他初高中阶段的学习之旅。
在吴川市第一中学,梁文峰的数学天赋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他不仅在课堂上表现优异,还积极参加各类数学竞赛和学术活动。他的数学老师曾这样评价他:“梁文峰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远远超出同龄人,他有着敏锐的数学直觉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这使他在解决复杂数学问题时游刃有余。”
因为喜欢,梁文峰开始自学数学。当同学们对初中数学还没有弄明白的时候,他已经提前自学完了高中数学课程,甚至开始自学大学数学。
这绝非一般人所能够做得到的,梁文峰啃高中数学的时候,遇到难题,他请初中数学老师指导,当自学高中数学乃至大学数学的时候,初中数学老师也辅导不了他,他就找高中部的数学老师请教。
梁文峰这种超前学习能力,为他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梁文峰家里有一台飞跃牌收音机,被他拆装了30多次。
中学老师回忆,说梁文峰学习聪明,善于总结规律,初三数学错题本上,函数压轴题旁写着 “此题型本质是梯度下降法的二维投影”,让人惊叹。
梁文峰性格文静却不刻板,注重劳逸结合,学习娱乐两不误。在吴川一中完成初高中学业,一直是学校里的尖子生,数学建模是他的爱好,课题实验、足球运动,他都乐在其中。
高中阶段梁文峰更是优秀,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特别是数学成绩,没有下过前三名。
高中期间梁文峰自创“问题解决日志”,将每天遇到的难题按数学模型分类整理,形成独特的思维训练体系。这种源自基层教育环境的自主探索精神,后来成为他突破技术壁垒的重要方法论。
2002年,17岁的梁文锋以吴川一中“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入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启了他在学术领域的深耕之路。
三,大学时的梁文峰
梁文峰在浙江大学读完本科,接着读研究生。
梁文峰在浙江大学校园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专业知识。每一堂课他都全神贯注,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无论是复杂的编程理论,还是抽象的算法模型,他都能深入钻研,力求理解透彻。
课后,他常常泡在图书馆,查阅大量的学术文献,从经典著作到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他会主动向教授请教,与同学们热烈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寻求答案。
大一时,他就加入了学校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参与到一个图像识别的科研项目中。在项目中,他负责算法的优化和调试工作。面对海量的数据和复杂的算法,他常常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一整天,反复测试、调整参数,不断尝试新的方法。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改进,他终于成功优化了算法,提高了图像识别的准确率,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二时,梁文峰参与了一项关于自然语言处理的科研项目,旨在开发一个智能翻译系统。他负责构建语言模型和训练数据的处理工作。为了提高模型的性能,他深入研究了各种先进的算法和技术,不断优化模型结构。
在训练数据的处理过程中,他遇到了数据质量不高、标注不准确等问题,但他没有退缩,通过自主研发的数据清洗和标注工具,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开发的智能翻译系统在测试中表现出色,能够实现多种语言之间的准确翻译,得到了学校和业界的高度认可。
在大学期间,梁文峰还多次参加国内外的科技竞赛,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子同场竞技。在一次国际大学生编程竞赛中,他所在的团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题目难度极高,时间紧迫,其他团队都在争分夺秒地编写代码。梁文峰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冷静的心态,带领团队成员迅速分析题目,制定解题思路。他充分发挥自己在算法设计方面的优势,高效地编写代码,同时与团队成员密切协作,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最终,他们的团队在竞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浙大求学期间,梁文峰积极投身于各类学术活动,尤其热衷于数学建模竞赛。他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独特的思维方式,迅速在学术圈内崭露头角。每一次竞赛都是对他能力的严峻考验,而他总能凭借出色的表现脱颖而出,赢得众人的赞誉。
大学时,他抱着《模式识别》《神经网络原理》等英文原版书在实验室熬到深夜是常事,2009年硕士毕业论文是《基于低成本PTZ摄像机的目标跟踪算法研究》。
梁文峰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第一,小学、中学和大学,是兴趣驱使梁文峰成长,他很早就有了数学和计算机方面的天赋。高考志愿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始终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成就了今天的事业。
第二,梁文峰很早就有职业的积累,从本硕到工作,始终在深耕发展,这也使得他的职业目标感很强,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明确清晰的目标并为之努力。
第三,梁文峰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实实,不绕弯路,他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而不是走别人擅长的路。
梁文峰的求学之路,对今天的学生应该有所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