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格致君,作者:格致君的后花园,原文标题:《当美的撕碎PPT,一场席卷大厂的“职场变革”要来了》,题图来自:AI生成

刚开年,美的就抡起反内卷的大锤,把职场人们的祖传手艺砸了个稀碎。

这份杀气腾腾的内部通告,直接把“表演式工作”钉上耻辱柱——不能赚钱的活儿都是耍流氓!六条禁令更是刀刀见血:

内部沟通严禁PPT,如果财务通报等特殊场合需要用,就用白底黑字的简化版本; 严禁代写材料,自己的材料自己写,多大领导都是自己写; 严禁下班时间开会,不要搞形式主义的加班! 减少微信群,不要喊口号,群里也不要搞举拳头鼓舞士气的形式主义; 减少手工报表,严禁手工发日报,要用数字化看板; 内部严禁送礼和吃吃喝喝,严禁安排客户去各种娱乐活动,比如KTV。

可以说,这六点禁令直指“大厂”职场文化,犹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划向大企业病:从PPT炫技到手工发日报,再到送礼吃喝,每条都精准扎在了中国式大厂的“组织血栓”上。

一、被撕碎的不是PPT,而是职场的生存剧本

混迹职场如果没点“表演”功力,根本爬不上职场的“天梯”,无论你多有能力。

波士顿咨询指出,中国制造业行政管理成本占比高出德国4.7个百分点,其中62%消耗在“仪式性流程”。

另据德勤2023年发布的《全球会议效率报告》,中国职场人年均浪费在无效会议上的时间长达328小时,足够生产2.6万台空调室外机。

生活中有仪式感是懂生活、有讲究;但工作中太过于有仪式感则容易“提本降效”。尤其是在体感趋冷的当下,生存压力正在倒逼企业改变过往的“行事作风”。

而美的这波操作,则直接把PPT卷王们逼上绝路。

微软研究院发现,中国员工制作PPT的平均耗时是欧美同行的2.3倍,某手机厂商新品发布会PPT修改记录竟高达127稿。

毫无疑问,PPT已经喧宾夺主,超越了其所呈现的内容,变成了主角。

但混过职场的打工人恐怕都在冷笑:美的这套操作真能落地?毕竟中国打工人的平均工作时长长期位居全球“顶流”。


不让写PPT了,周报是不是要改成拍短视频?禁止下班开会,会不会改到凌晨拉钉钉语音会……

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改变KPI的考核方式和领导风格,这种口号式的革新没啥卵用。

据麦肯锡调研,73%的中层管理者存在“路径依赖焦虑”,而00后员工对形式主义的容忍阈值比70后低58%。

说白了,当代年轻人虽然神烦这种职场剧本,但管理者们依然爱它爱得要死,因为这样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又或者说很多人的工作本身就是加班加点做出精美的报告,然后再在微信群里探讨哪里需要改进,继而再改上10086遍,整个team的工作量也因此饱和得不能再饱和。

而除了PPT,美的此次禁令也将触角伸进了逐渐沦为“面子工程”的数字化转型。

据IDC测算,在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中,37%的成本浪费在“数字形式主义”。一家家电企业的数字化总监曾透露:“我们ERP系统每天自动生成47种报表,但实际使用的不到1/3。”

格力此前也曾尝试用AI会议纪要系统削减文山会海,结果发现管理层查阅率不足15%。

这种现象也被称为“数字仓鼠轮”——越是追求精准监控,越是制造数据垃圾。当每个字段和数据都需要“彰显”KPI,那么数字本身也就成了新的表演秀。

二、时代转向之下,“加班崇拜”让位“价值审判”

企业管理方式和职场生存哲学的转变无疑与整个经济大环境脱不开关系。

2024年,全球经济依旧低迷,GDP增速仅为3.2%,看得各国央行行长集体emo。

中国经济虽然表现出了强劲的韧性,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仅为3.5%,远低于疫情前水平。

消费萎靡、需求不足,如鲠在喉。

而具体到家电市场,看似突破9000亿大关,仔细一瞧全是政策补贴在硬撑——这像极了过年被催婚的年轻人,表面光鲜但内心慌得一批。

以空调为例,2024年零售量同比仅微增1.2%,冰箱、洗衣机等品类甚至出现下滑。这种“政策依赖症”的背后,是消费者信心指数的持续低迷。

截至2024年11月,全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仅为86.2,折射出“钱包捂紧”的集体焦虑。

作为行业领头羊的美的,前三季度营收虽同比增长9.57%,但毛利率却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

在需求不足的存量市场,规模增长与利润空间难以兼得。正如经济学家李稻葵所言:“当增量消失,存量争夺就是零和游戏。”

而当企业面临周期挤压,其主旋律自然就会从“大肆扩张”转向“降本增效”。

美的的“六戒令”正是这种变化的具象化表达,但降本增效绝非简单减法。效率黑洞正在吞噬每个打工人。

当数字化看板取代手工日报,当AI会议纪要秒杀文员小姐姐,那些曾经引以为傲的“加班表演艺术”,突然就成了裁员名单上的催命符。

这种变革背后的逻辑就是将企业资源重新聚焦于价值创造环节,而非表演式的过程。但形式主义的削减根本无法缓解来自市场的内卷,反而催化了更惨烈的性价比战争。

正如特斯拉通过降价挤压造车新势力,家电行业的“内卷”也已经从价格战升级为全产业链的效能绞杀。拼多多市值一度超越阿里,其核心逻辑正是用算法精准匹配低价需求,倒逼行业利润空间压缩。

当小米空调带着“1999元屠夫价”横扫白电市场时,打工人们的噩梦便开始了——公司要降本增效,你的工位可能就是下一个优化目标。

而市场环境的变化自然会迫使企业重塑绩效评价体系。美的六大禁令本质上就是将KPI从“工作时长”转向“产出密度”——员工无需表演加班,只需产出价值。

最终指向的只有一个核心命题:即在存量红海中,如何让每个工时、每个员工都成为价值创造的“原子单位”,并获得相应的奖赏。

这比给员工画饼,让员工忍着怨气无偿996可难多了。毕竟,坐在工位上累加工作时长是个人就会,但在单位时间内真正创造出价值和意义,却知易行难。

三、反内卷的终极形态:人效翻倍or人类报废

然而这种变革,在人工智能的席卷之下似乎还有着另一层“功效”。

如何才能真正的、最大程度地拒绝加班、拒绝表演、提高人效?这个问题的核心就在于谁会表演“高效”和“加班”。

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或许反内卷的终极之路就是“无人化”。

美的改革恰逢中国经济动能转换的关键期。据波士顿咨询预测,2025年中国制造业人力成本将较2020年增长43%。

在这种压力下,反形式主义的本质就是一场精准的“瘦身手术”。但当企业砍掉“表演性消耗”后,可能转向更残酷的“人力绞杀”。

三一重工的“灯塔工厂”就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当95%产线被机器人占领,剩下5%技术工人的工资直接翻倍。

日本7-11的“人效倍增计划”更绝:不是让你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而是用智能系统把N个人的活变成一个人的工作量。

两者的“反内卷”路径可谓异曲同工——不是简单做减法,而是重构价值分配。

而在重构的过程中,必然有大量“旧时代”的高价人力被AI和机器取代,最终成为新时代的“弃子”。

毫无疑问的是,2025年,这场时代变革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在特斯拉用算法解构4S店、SHEIN用数据重塑快时尚的今天,美的的数字化看板也正在默默计数:你今天贡献了几个有效idea?处理了多少真实需求?

当所有工作都被量化成数据流,那些擅长用加班时长兑奖金、不到深夜不开会的职场老炮们,恐怕要遭遇降维打击了。

毕竟,年薪百万的中层们熬夜爆肝做出来的百页PPT,可能还不如生产线小哥随手写的一条改进建议来得实在。

这场撕碎PPT的职场革命,本质是给大厂做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唯有当形式主义的血栓被清除,价值创造的血液才能重新奔涌。

只是不知道在手术台上,会有多少“伪工作者”要被摘除?又有多少“业务咖”能真的创造出价值?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格致君,作者:格致君的后花园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