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侯恬
编辑| 杨旭然
中国的宠物市场,正在进入爆发式增长的阶段。
据宠物市场白皮书数据,2023年中国宠物数量达1.2亿只,已经与日本的人口数量相当。到去年,中国宠物数量首次超过4岁以下婴幼儿的数量。根据高盛的预测,到2030年,中国宠物数量将接近婴幼儿数量的两倍。
一二线城市曾是宠物经济崛起的主战场,截至2023年底,有70%的宠物主都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三线以下城市养宠人数则较少。
近两年,养宠物的“风”越刮越猛,县城宠物增速甚至已经超过了一二线城市。
小城的公园和街道上,带着“毛孩子”散步的人越来越多,街边的宠物店、宠物医院的数量肉眼可见的增加。在大众点评、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上,县城“附近”栏目的宠物相关内容和话题也明显增多。
县城宠物经济崛起的背后,既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也是孤独经济的投射。
尽管这里的绝对收入不如一二线城市,但很多人都没有车贷、房贷的压力,生活成本也较低,人们其实有更多的闲暇和闲钱去养宠物。再加上县城独居、留守的老人较多,情感上需要陪伴,宠物便成为了他们寄托情感的重要方式。
本文是来自《巨潮WAVE》内容团队的深度价值文章,欢迎您多平台关注。
01 下沉
近两年,县城的宠物经济热度在持续升温。
据《2023年-2024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3年期间,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宠主占比从21.8%大幅提升至30%,增加了8.2%。相比之下,一线城市宠主的占比仅微升1.4%,二线城市宠主占比则下降了近10%。
不仅是数量的增加,小县城用于宠物的消费也在增长。以主攻下沉市场的快手电商为例,2024年上半年快手宠物行业商品交易总额同比增长超过35%,狗粮、猫粮和宠物零食,是最受欢迎的商品板块。
其中银发一族是不可忽视的消费主力。相比一二线城市,县城由于青年人口的持续流出,老龄人占比提升更快。根据智库中国调查数据,2020年我国县域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达到1.08亿,占县域总人口比为14.9%,高于全国的13.5%的老龄化水平。
宠物相关消费则一度成为县城银发消费增长最快的板块。据天猫超市2021年7月的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三四线城市的宠物消费增速已经超过了一二线城市。尤其三四线城市老年人的宠物消费增长迅速,同比增长达到了450%。
小县城的宠物消费,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老年人消费”的特征。与一二线城市相比,小县城的宠物饲养不够“精致”。在日常宠物食品和用品的消费上,县城养宠人花费较少,相比一二线动辄50+的猫狗粮食,9块钱的散装粮和白牌粮在县城更受欢迎。
因此,尽管老年人养宠消费的增速较快,但其目前的消费规模在整个宠物市场中并不大。根据AgeClub和艾瑞咨询的数据,2023年中国宠物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4456亿元,其中50岁及以上人群的宠物消费规模仅为668亿元,才仅仅是整个市场规模的零头。
老人们不太愿意购买高价宠物粮,但在宠物医疗方面毫不吝啬。
据县城某宠物医院的工作人员透露,老人们对宠物的就医消费非常舍得。一旦宠物出现一点小毛病,他们会非常紧张,甚至有时明明只需要花费20元注射一针呋塞米(一种兽用利尿针剂)就能治愈,但他们却坚持要求进行更复杂的插管留置治疗。
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在于,部分小县城的老人退休金相对较高,且他们自己也经常就医,因此对宠物的高额医疗费用并不觉得奇怪。此外,许多老人还有一种观念,认为花钱少了就治不好病,这也导致他们在宠物医疗上愿意投入更多。
02 孤独
县城养宠兴起最重要的原因是孤独,可以称之为“孤独经济”。
其中的逻辑,曾在一二线城市过去的宠物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在一线城市,由于生育率的降低,养宠开始在年轻群体中流行。据数据统计,2023年我国养宠人群中,25-34岁年龄段的占比最高,达到50.2%,这与以往生育高峰期的年龄相吻合。
如今,“孤独经济”正在从一二线城市下沉到小县城。
县城工作机会有限,导致许多年轻人不得不外出打拼,独居和留守老年人的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23年,全国1323个县城中有超过1124个正在经历人口净流出。民政部的数据显示,2023年三四线城市空巢老人的占比达到了57%。这一庞大群体背后存在着巨大的情感空白,使具有情感消费属性的宠物经济开始释放潜力。
不仅是“空巢老人”,县城的“空巢青年”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县城年轻人的生育观念发生改变,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养宠物。这种在一二线城市已经出现的“宠物陪伴经济”与“少子化”并行的现象,如今也开始在县城显现。
县城居民在生活成本和业余时间上的优势,也为宠物经济的下沉提供了肥沃土壤。
清华大学县域消费市场调查报告显示,70%的县域居民拥有房产,58.5%的居民拥有汽车,且有房一族中近6成没有房贷。相比之下,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住房自有率相对较低,例如深圳2023年常住人口的住房自有率还不足30%。
也就是说,尽管县城居民的绝对收入可能不如一二线城市高,但他们反而拥有更多可用于养宠物的“闲钱”。
此外,与一二线城市常见的频繁加班情况不同,县域居民有更多闲暇时光来照顾宠物。
在养宠的选择上,小县城也和一二线城市有着明显的差异。
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21年后,我国宠物猫的数量即超过了宠物狗。到2023年,宠物猫数量达到6980万只,较2022年增长了6.8%;而宠物犬数量为5175万只,仅增长了1.1%。到2024年,宠物猫数量进一步增长至7153万只,宠物犬数量为5258万只。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一二线城市居民养猫的数量逐渐增多。
但在县城市场,宠物狗比宠物猫要受欢迎得多,这一点从县城猫狗的价格差异就可以看出来。在一二线城市,家宠布偶猫的价格通常在2000-5000元,品相好的甚至要上万元,但在县城的集市上,一只品相还不错的布偶也就600块,美短甚至和黄花狸猫一个价。而在部分县级城市,宠物狗中身价不算高的泰迪也能卖到1500-2000元。
品种猫本身不好养活,且相比狗而言,它们提供的陪伴和情绪价值相对较少,因此并没有受到县城老年人的青睐。
县域居民人均100平米以上的住房面积,也为其养狗提供了便利。相比之下,以北上广为代表的一线城市住房面积相对较小,广东省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仅为30.9平方米,北京、上海有超过9%的家庭“多代同住一室”。在这些城市,养活动范围较小的猫显然比养狗更方便。
目前,县城的宠物经济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狗多猫少的现象也是历史客观规律的体现。有研究表明,在早期的宠物市场中,养狗的人数通常会大幅超过养猫的人数,但随着时间推移,猫会逐渐取代狗成为城市宠物市场的“首宠”。
03 机会
随着宠物经济的下沉,围绕宠物投入创业的小镇青年也开始逐渐增多。
据统计,2023年中国宠物行业从业人数已突破百万人大关,宠物美容师、宠物设计师、宠物摄影师、宠物营养师、宠物减肥师、宠物行为训练师、宠物派对策划师、宠物殡葬师、宠粮试吃员、寻宠侦探等新兴职业层出不穷。
县城的宠物产业虽然正在崛起,但还处于客单价较低、消费形式较为单一的初期阶段。这一时期相关的新兴产业较少,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宠物医院和宠物服务方面。
宠物来源上,小县城宠物的“人际性”相对大城市强得多。在小县城,老人的宠物多是从熟人手中低价购买或赠送,另一大来源是年轻人养宠物放在老家,于是出现很多老年人在县城遛金毛、边牧的情况。因此,县城很少有像大城市一样的猫舍、狗舍。
此外,县城本身活动空间更大,老年人对养宠的讲究也更少,宠物殡葬、宠物社交、宠物营养师等相关行业缺乏用武之地。
目前,县城居民在宠物消费上主要集中在洗澡美容和看病两方面。
县城某宠物店的工作人员表示,老家人对宠物的美容消费较为大方,县城大几十甚至百来元的宠护洗护套餐在老家县城相当受欢迎。县城的宠物服务费通常是北上广的1/3左右,但店面的租金大概只有北上广的1/10左右。因此县城做宠物生意反而更有性价比。
老人在宠物看病方面的慷慨投入,也有力推动了县城宠物医院的快速发展。Pet Notes的数据显示,2025年2月,一、二线城市存量宠物医院的同比增速分别为17%和20%,而三、四线城市宠物医院的同比增速都在24%以上,五线城市宠物医院的增速更是达到了27%。
总结来看,县城宠物经济繁荣的背后,是消费升级、“银发经济”和“单身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县城独居人口将宠物视为家人,当老年人带着年轻人寄养在家中的宠物出门散步时,“毛孩子”相关的新业态便开始在小县城悄然兴起。
这场起源于情感需求的产业下沉,已经在重构中国的宠物经济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