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涅茨克战区昨日凌晨爆发大规模空降作战,乌克兰军方实施代号为"雷霆"的大规模空降突袭行动。这次军事行动是乌克兰军方自战争爆发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空降作战,也是乌军首次在敌后纵深实施如此大规模的空降作战。
此次空降作战调动乌军精锐部队,包括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空降兵第25旅和第95旅等多支王牌部队。参战总兵力达到4万人,其中包括3000名特种作战人员。这些部队普遍经过北约标准训练,战斗素养和技能水平显著提升。
乌军此次投入大量现代化武器装备,包括由美国提供的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法国制造的"美洲豹"装甲车等重型装备。同时,为确保空降部队具备足够的火力支援能力,乌军还为参战部队配备最新型号的反坦克导弹系统和单兵防空武器。此次空降作战的规模和装备水平,充分展现乌克兰军队在北约支持下的战斗力提升。
乌军此次行动旨在俄军防线后方开辟新的战线,通过分散俄军兵力部署,削弱其正面战场的防御能力。同时,乌军还计划通过空降部队切断俄军的后勤补给线,为地面部队的进攻行动创造有利条件。这一战术构想体现乌克兰军方在作战理念上的创新,试图通过多维度打击瓦解俄军的防御体系。
俄军情报部门通过多种渠道提前掌握乌军的空降计划,并在预期空降区域构建多层次的防御体系。俄军投入S-400防空导弹系统和"铠甲-S1"近程防空系统等先进武器,构筑起密集的防空网络。这些防空系统的有效射程和反应速度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能够有效拦截各类空中目标。
俄军部署最新型号的电子战装备,这些设备能够有效干扰乌军的通信系统和精确制导武器,大大降低乌军空降部队的作战效能。同时,俄军还在预期空降区域周边设置多个反装甲阵地,并在关键地形部署预备队。这种全方位的防御部署形成一个完整的"口袋阵",为随后的围歼战创造有利条件。
当乌军空降部队进入预定区域后,立即遭到俄军的猛烈打击。俄军首先使用"口径"巡航导弹对乌军临时指挥所实施精确打击,有效切断乌军的指挥系统。随后,俄军出动Ka-52武装直升机编队和苏-34战斗轰炸机群,对空降区域实施大规模的覆盖性打击。地面部队方面,俄军投入包括T-90主战坦克和"短号"自行火炮在内的多型重型装备,从多个方向对乌军空降部队展开打击。
在战斗最激烈的前两小时内,俄军共发射超过2000发各类炮弹,投入作战的装甲车辆超过200辆。在如此密集的火力打击下,乌军空降部队伤亡持续扩大,补给线被彻底切断,通信系统也因受到严重干扰而无法正常运转。俄军这种立体化的打击模式,充分发挥其在重型装备和火力优势方面的特点。
经过5小时的激烈战斗,此次空降作战于上午9时30分结束。乌军此次行动伤亡人数高达3.6万人,其中包括3个空降旅的指挥官。乌军失去15辆M1A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42辆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此外,大量通信设备、反坦克导弹系统和单兵武器被俄军缴获。这次行动的失利,不仅造成乌军精锐部队的重创,也暴露出其在大规模空降作战中的诸多问题。
德国联邦议会国防委员会随即表示将重新评估对乌军援计划,此前计划批准的38亿欧元军援方案可能面临重大调整。同时,法国、波兰等国也开始重新审视各自对乌克兰的军事支持政策。
此次行动的失败可能导致西方国家对乌克兰军事援助政策发生实质性改变,这将对未来战局产生深远影响。各国防务专家也开始重新评估现代战争中大规模空降作战的可行性,为未来军事战略的制定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