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如今什么是最贵的,人才绝对占据榜首!世界各地也都在为引入人才而大费周章。

就拿一墙之隔的香港为例,因为人口问题严峻,它的抢人计划锣鼓喧天,当然成效也十分喜人。

自2022年底到2024年底,港府各项人才计划共收到了43万逾份申请,超27万份获批,约18万名人才抵港,同时带来约17万名家眷,包括近10万名18岁以下未婚受养子女。



几天前,香港入境处处长郭俊峯透露称,仅仅2024年一年就有近14万人通过各类人才计划获批香港身份,比2023年增加了约4000人。

新涌入的人才为香港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新港人与本地人之间的矛盾也在无形之间筑起了一堵高墙,不敢躺平的精英们卷哭了一众香港人!

01

— 湾妈看世界 —

内地精英进军香港教育

曾经的移民是实现人生的大逆袭,走出人生困境,成为人上人。

如今绝大多数内地精英奔向香港,只有一个目的:让孩子走一条不卷、不难的路!

害怕阶层滑坡的内地中产们,不怕吃苦,不怕折腾,只要孩子能上名校,似乎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才算完成。

尤其是优才和高才计划的这些新港人们,他们尝过教育的红利,有名校学历,在名企工作,有些甚至是企业主。

他们无法接受孩子在未来成为普通人,于是把教育当作了最有利可图的投资。



只要自己搞定身份,孩子就能以香港考生的身份参加DSE考试并凭借该分数入读港八大,用扎实的基础降维打击香港本地生。

或是用DSE考试轻松申请内地名校,甚至还能参加华侨生联考,低分考入985、211名校,更别提还有海外300多所学校可选。

比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内地高考,参加DSE或是港澳台侨联考的人数更少,香港身份带来的多元路径足以让孩子拥有一个更光明的未来。

然而当无数中产嗅到了其中的香味后,曾经的人烟稀少,如今即将人满为患。

首先是港澳台侨联考人数大涨。

港澳台侨联考是中国教育部单独为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学生设计的高考,以满足海外华侨及港澳台学生回内地入读大学的愿望。

华侨港澳台学生入学后与内地学生基本享受同等待遇。

当香港大开城门欢迎全球各地人才的时候,港澳台侨联考这条原本不为众人所熟知的路慢慢成为新港人心中上名校的利器,而港澳台侨联考也在众人追捧中越来越卷。

近5年来港澳台侨联考报考总人数持续上升,2024年港报名人数首次突破1万人(10320人),对比2023年的7238,上涨42.58%。

最明显的是香港考生急剧增加,前些年每年也就两三千人报考。

2022年突破3000人,2023年又超过5000人,2024年再次上涨到8000人以上,其他的台湾、澳门和华侨生仅仅是小幅度增加,甚至还出现了下滑。



港澳台侨联考赛道上香港学生的飞速增加与港府的人才计划战略息息相关。

然而,总数上涨后,录取名额有限,竞争也在逐年上涨,2024年通过全国联招途径招收的港澳台学生总数为6012人,其中文科招生名额为2836人,理科招生名额为3176人。

相比于往年,2024年港澳台联考的录取率降低至58.25%,虽然录取率远比内地高考要高,但单看,竞争明显在加剧,尤其有身份的内地港生参与联考,985和211高校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近几年港澳台侨联考人数猛增过后,分数线也随之被拔高。

2024年港澳台联考本科文史类最低分数线为365 分,理工类达390分。

相较去年,文史类上涨5分,理工类涨幅为10分,高分线涨幅则更为显著。

对比2021年,普通院校理工类的高分线从400分上涨到510,短短四年时间上涨了110分,文史类、艺术和体育院校都是增加了65分。



其次,DSE报考人数也在止跌回升。

2025年DSE共有55781人报考,较2024年增加近5000人,升幅接近一成,这是自2019年以来,报考人数再次回升至5.5万人以上。

其中,学校考生人数较去年增加约2200人,自修生人数增长近2800人,达10303人。

专家表示自修生今年突破1万人次的背后大概率是与内地生有关。



2014年到2022年期间,DSE整体报考人数都是呈下降趋势的,2023年突然回升到以往的5万人,直到目前依然保持着这样的增速。

这很可能是香港各项人才计划实施,尤其是优才不设限额和高才通计划新政的发布带来的长尾效应。

DSE之所以如此大火,是因为相对内地高考而言,它试题简单,选择多,是避开高考内卷的好赛道。

港籍生用DSE考试成绩报考时,只要在语文、英语达到第3级以及数学必修部分达到第2级的成绩、公民科合格(简称332A),便符合申请的资格。

根据考评局公布的考生表现,去年约有1.8万名考生获得「332A」的基本入学门槛。

按照香港八大的本科联招数据,平均1.4人竞争1个席位,录取几率非常大!



我们再把目光转移到内地高考,其报考人数年年刷新纪录,去年更是达到1342万人,这次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报考人数首次突破1300万大关。

人数增多,名额固定,录取率持续下滑,985/211录取率已低至10%以下,985名校更是不足5%。

这也是内地中产家长大动干戈抛弃内地高考,转而拿香港身份的原因。

内地学生凭借扎实的基础教育,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针对性训练与补习后,在部分学科上很可能会吊打香港本地生。

于是矛盾也开始了!

02

— 湾妈看世界 —

香港人状告新港人

被新港人卷怕了的香港本地人眼瞅着名校录取机会被挤占,去年一纸诉状告到了立法会申诉部,要求检讨改变对香港本地学生的定义。

他们认为这批新港人是在利用政策的漏洞来谋取教育暴利,直接损害了本地人的教育利益,公平性问题进一步凸显。



现在的许多新港人学生都是父母先通过优才、高才等人才计划拿到香港身份,孩子以受养人身份一同获批。

这些通过受养人通道获得香港身份的孩子没有来港定居,也不在香港读书,却可借「本地生」身份,只需在内地上一两年的补习机构,就能和真正的本地生一起通过DSE考试考上了港八大,享有同样的录取机会和缴纳同等学费。

利益冲突发生后,香港教育局直到今年1月才有消息放出要重新检讨对香港本地生的定义。

但对于如何定义本地生,港府一直很谨慎,因为一旦这块大蛋糕分不均,极有可能会断送后路,毕竟香港解决人口危机的中坚力量就是内地人才,真正来的海外人才并不多。

如今的港府既要考虑到一旦修改了准入标准是否会影响到人才的引进,又要判断会不会降低香港的竞争力以及吸引力,还得为新移民与香港土著之间的公平性做权衡。

这就是香港教育局副局长施俊辉所认为的,即改变对本地生的定义将会牵一发动全身,他认为如果要改变,需要从招生准则和学费两个方面做出考量。

常任秘书长李美嫦也说,很多国家地区的大学,并非以二元制收生,即只分「本地生」及「非本地生」。

有些国家的学生在入读当地大学时不会缴纳本地生的费用,比如美国的公立大学会把学生分为州内、州外、国际生,不同学生类型的学费和招生有所区分。

香港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又指出,会参考英国、新加坡等地的政策来细化对本地生和非本地生问题的规定。

2月初又有新消息传来。

香港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出席电台节目时,谈及关于本地生定义的安排时强调,目前政府并没有任何定案。



当被问到修改本地生定义可能与基本法有冲突,蔡若莲说人才子女持香港身份证,就学权利应获保障,有香港身份证「无理由不是本地生」。

即有香港身份的人才子女,依旧属于本地生。

只不过为了维护本地人的利益,避免教育公平失衡,会采取其他策略来应对,比如会考虑新港人在港居住年期、对香港的贡献和认识因素等。

当被问到即使日后学费不同,是否沿用同一批大学学额,蔡若莲认为使用15000个本地生学额「亦可能影响本地同学升学机会」,因此会一并考虑。

蔡若莲还表示,目前正参考不同国家/地区做法,考虑收取不同层级的学费:「未必是本地和非本地生二分法,本地生都可以有不同学费,厘订不同收费层次」。

03

— 湾妈看世界 —

新港人成了当地人口中的工贼

当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凸显时,新港人初入香港职场也是矛盾不断。

拥有傲人学历和工作经验的优才、高才们梦想着在香港开辟一番新天地,结果为了找到一份工作,活生生成了香港本地人口中的工贼。

去年,内地精英卷翻香港职场的话题成为一大热搜,引发全网关注。

一些内地人才为了获得工作岗位,纷纷打响“减薪价格战”和“加班加时战”,

香港雇主一般不会过问求职者的婚育情况,但就有有年轻新港人主动交代不打算结婚生娃。

还有人直接在简历上写明愿意自降身价,甚至放弃休假,声称可以24小时在线。

去年大厂迎来大面积的裁员,一大批35岁+的前员工被迫离开,他们没有去跑滴滴、送外卖、或是创业,而是走上了一条极具性价比的南下香港之旅。

港铁东线上挤满大厂前员工成了香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有香港HR吐槽,内地新港人正在变成人人喊打的“工贼”,他们将不好的风气带入了香港职场,搅浑了这塘清水。

因为这些精英自降身价,越来越多的香港雇主更愿意招收内地人,毕竟他们既便宜又听话!



这些入职的新港人们用加班减价来换取生存,香港职场人直呼“快被卷哭了。”

就连一些香港HR也是十分疑惑:这些人是不是有问题,是家庭不幸福、能力有问题、精神有问题还是诚信有问题,为什么不把自己当人看?

其实谁也不想卷,更不想打破美好的生态圈,优才高才们更不想被扣上工贼的帽子,但他们的卷也是迫于无奈,或者说情有可原。

因为他们面临着续签的巨大压力

不管是优才、高才计划,还是专才、进修,拿到身份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因为后面还有漫长的七年等待着大家,从临时变为永居!

优才是为了吸引高技术和行业优秀人才到港定居设立的,因此它的续签比较灵活。

没有规定要在香港待满多少天,也没有强制要求租房或是购房等,可以靠工作续签,也可以通过在港居留续签。

它一般的续签模式为3+3+2 年,首次获批有3年逗留签证,需续签成功满7年,才有机会获得永居身份。

高才的续签模式一般是,BC类为2+3+3模式,即首次获批后可在港逗留2年,第一次续签后可再获得3年期限,第二次续签后再获得3年期限,A类首次获批由2年更改为3年。

高才是需要工作,如果是受雇于香港公司,工作性质是外派的,有正常缴纳强基金,人不在香港也是可以续签的。

具体的四种续签方式如图所示:



入境处没有对走高才通计划人才的个人收入做出具体规定,一般每月两三万港币是正常水平。

真正以高才通入港的人,月入中位数为5万港元,约四分之一平均每月收入高达10万港元或以上,约一成高达20万港元或以上。

专才在申请时就要有香港公司雇用,后续续签也是如此。

如果续签时,雇主不变,提交工作证明、雇用合同等常规材料,基本上不会出现问题;

一旦雇主变了,材料就会增多,难度相当于重新申请一遍专才。

进修是毕业后获得两年的逗留签,在这期间也要找到工作,续签满7年才能拿到永居。

不管是工作签,还是居住签,本质上都是要看到底有没有跟香港保持联系,有没有为香港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对于香港人抨击新港人扰乱了香港职场,很多处在漩涡中的人也很无奈。

香港梦需要付出成本,想要永居身份,确实需要在这个陌生的城市主动一些,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不自觉带来的卷文化也并非他们的初衷。

正如一位新港人所言:

“我是新移民,人生起点不同,目标不同,所以卷度不同。我天资平平、没有家庭助力,从18线小村子到现在有存款,除了靠卷我想不出其他方法,你觉得的卷是让我安心的舒适区。”



04

— 湾妈看世界 —

内卷只是暂时现象

对于新港人的内卷,普通民众虽然有所担忧,但相关专业人士并非不了解其中的难点。



就如香港立法会议员洪雯所认为的那样,内地精英在香港职场中内卷,只是暂时现象。

因为他们如今最大的压力就是找到工作,生存下去,然后再安家立业,让孩子有得选,这需要更多的包容和理解。

“香港优才本身就上进,有较强工作能力,不管卷与不卷,都是个人的工作风格,在香港工作将慢慢入乡随俗。香港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地方,内地人才的到来,无疑为香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香港身份对于港府是利益,对于内地中产是特权,是获得教育、医疗、高薪回报的杠杆。

目前香港已经处在抢人才的中后期阶段,诸如高才、优才的要求也在不断优化完善。

只要符合人才计划的要求,并且真心为孩子教育着想,也想在香港开启中年下一春,抓紧时间了解或是办理。

不论规则如何变,港府的大门永远敞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