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真热闹,看花灯,吃圆子……”

金龙巡游、醒狮献瑞、祥龙起舞、古琴悠扬、街舞翻腾、乐团放歌……元宵节那天,全城“狂欢”,热闹非凡,这是春节的压轴好戏。因为闹完了元宵,也就意味着:年,就又过完了,大家又聚力奔赴新的征程。

大人们恢复了往昔的的忙碌,孩子也得收收心,好好准备开学了。

这隆重而又欢乐的春节,才算是真正的降下了帷幕。

今年是农历乙巳年,不经意间,我已经第四次遇上可可爱爱的金蛇年了——哎呀,一不小心就暴露了年龄!我是一个70后的广东人,改革开放之初,出生于珠江三角洲的一个农村小镇。


小时候,最期盼的就是过年了。才刚过元旦,就开始每天搬来凳子,踮高脚趾翻看日历,数着还有多少天才到春节。每当春节将近,我的心就开始澎湃。


春节,作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在记忆中,唯有这个节日,大人们才会不约而同地放下手头忙不完的工作,极具仪式感地聚在一起,一家大小围坐在一起制作过年食品,是过年的指定项目。


那时候过年,时间线拉得很长,腊八之后,就渐渐有了过年的味道。而年味,是从打米饼拉开序幕的。

首先是炒米。大人把新碾回来的大米倒在锅里来回翻炒,直到把米粒炒至金黄色,才停下早已酸痛的手,休息去了。而这时,我们这些侦探已久的“馋猫”便出动了。悄悄溜进厨房,像海龟下蛋似的,迅速用锅铲在炒米里扒开一个洞,埋下几只鸡蛋,然后抓起一把热乎乎的炒米往嘴里塞……待过了个把小时,几只“馋猫”又悄悄地溜进厨房,像寻宝似的,把早已焐熟了的鸡蛋挖出来。于是一阵滚烫炙口、气吞山河、舌卷残云,手舞足蹈,乐不可支……那滋味至今仍回味无穷!


小时候最喜欢看做爆谷了。大人在锅里铺上了一层金灿灿的谷子,然后反复炒上几分钟,再在上面盖上一顶硕大的竹帽,站在旁边静静地等几秒钟,便像变魔术似的,“嘭”的一声爆响,白花花的爆谷就做出来了。

把炒米磨成粉,爆谷碾碎,祖传的糕饼模具晾洗干净……一切工作准备好,第二天一早就起床打米饼了。这些饼印以木料为材,模具呈长方形,中间部分内“挖”圆孔,内里雕塑花纹,雕刻着寿桃、鲤鱼等图案,寓意着延年益寿、年年有余等。

从母亲手中接过印在糕饼模具上的粉团,我们用锤子使劲锤打,把饼打结实后,方倒往烧着炭盆的饼柜上。这些饼柜子通常有两三层高,类似现在家庭常见的鞋柜,并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的,通常是“一家有,全村用”,资源共享。从入冬一直借到年廿八,归还饼柜时只需给主人家送上几只刚出炉的炒米饼就行了。

小时候的炒米饼并不好吃,只是用糖水和着爆谷、炒米粉罢了,硬梆梆的,十分费牙,用乡下的俗语形容,就是“扔过墙头也不烂”;奢侈点的就加上番薯、五花肉或鸡蛋,那是何等的美味!记忆中的老房子,都是有烟囱的,每家每户都烟气缭绕,家中蒸气弥漫,香气四溢。嗅着那飘香的饼味儿,我们的口水通常引出丈来长……这年的味道,就藏在家家户户的忙活之中。

现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做饼的材料也越来越讲究了,爆谷、炒米粉固然必不可少,椰蓉、花生米、芝麻……也不觉稀奇。


炸油角,俗称开油锅,是过年必不可少的。形状像钱包的油角金灿灿的,寓意钱包饱胀,来年的日子会像油角一样油润富足,加上油角有大有小,预示一家平平安安。

小时候过年,油角是很受欢迎的,不仅是因为油角好吃,更重要的是左邻右里聚在一起做油角,叽叽喳喳,非常热闹。那种合作分工,揉面包馅的情景,那种期待油角新鲜热辣出锅的欢乐,实在是难以忘怀。


那时候和面粉只是用开水,如今却用汽水或啤酒替代了,据说这样炸出来的油角会更加金香酥脆。面粉和好后,我们这些小孩用木棒、酒瓶之类的工具把面粉团碾开,再用茶杯口往上面印出无数个圆圈,大人们则忙着把白糖、花生粒等馅料包进去,再在边儿压出一条花儿,一只漂亮的角仔就做好了。

如果再加上一两块南乳,碾开后用小刀分成一小小块,拿起其中一块,用手往后一翻,就成了“小麻花”。那时的我们是多么调皮啊,偷偷地用面粉掐成小人、小猪、小狗……大人们看着我们的“杰作”常常哭笑不得:“谁弄的就谁吃……”我们方才规规矩矩地干起活来……


炒米饼和油角制作出来放凉后,就用一种俗称为“火水箱”的箱子密封保存好。大人常叮嘱我们不要馋嘴,要待亲友来拜年时,请他们一起品尝,这无疑又让我们对春节的到来生出无限的向往。

临近春节,跟着父母去赶集,琳琅满目的年货摊子,买年花、年桔;买新衣服、鞋子……全身上下,焕然一新,让我们内心抑制不住兴奋。


大人再去购买糖冬瓜、糖莲子、糖莲藕、瓜子、花生等糖果干果,用存盒逐样放置好,存盒里一般放置一个红包和两个桔子,寓意大吉大利。

如今,我们依然期待过年,但很少动手做这些传统的的食品了。反正一切都已是商品化,需要什么,大除夕时才匆匆忙忙到商店买一些应节食品回家。虽然过春节依然有炒米饼、油角、麻花吃,可惜吃起来总觉得缺少了一股香甜的味儿,少了一些过春节的兴奋感……

那时的快乐很简单,也很容易满足。如今,一年四季都会有新衣服穿,却没有了过年穿新衣的喜悦。不知道是因为我们长大了,还是因为物质丰富了,从而丢失了延迟满足的期待感。

那些年,春节的味道

也随着我们长大,渐渐淡去。

但记忆中的红色、喜庆、热闹,

却成了脑海里永远抹不掉的记忆。

编辑 | 蓬江发布编辑部

来源 | 文/容洁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