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消息引发广泛关注:2024年结婚登记人数创下40年新低。根据民政部官网发布的2024年4季度民政统计数据,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 610.6万对,相较于2023年的768.0万对,减少了157.4万对,下降约 20.5% 。这一数据犹如一记警钟,值得全社会深入剖析与思考。

回顾过去,结婚登记数据的变化轨迹清晰可见。2013年全国结婚登记量高达1346.9万对,此后却如坐滑梯般逐年下降,2019年跌破1000万对大关,2021年跌破800万对,2022年降至683.5万对,2023年因疫情后的 “补偿性结婚潮” 回升到768万对,然而2024年又大幅下降,令人唏嘘。

是什么导致了结婚登记人数的持续走低?

首先,经济压力成为横亘在年轻人婚姻道路上的 “巨石”。当下,年轻人面临着高房价、高物价以及激烈的职场竞争,养活自己已非易事,而结婚所带来的彩礼、婚房、育儿等一系列高额开支,更是让他们望而却步。在一些三四线城市,彩礼动辄30万元,一线城市的房价更是让人难以企及。例如在江西,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242元,而30万的彩礼意味着年轻人要不吃不喝攒10年,如此沉重的负担,使得他们对结婚不得不持谨慎态度。

其次,人口结构变化带来了适婚人口减少与择偶难题。一方面,我国人口出生率自 2016年以来持续下降,导致适龄结婚人口总量逐年减少;另一方面,男女比例失衡问题突出,20-40 岁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出1752万。性别比例失衡加剧了婚配竞争,尤其对男性而言,找到合适伴侣变得愈发困难。再加上城乡差异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农村单身男多、城市单身女多的现象普遍存在,大量适婚年龄男女难以匹配。农村适龄女性外出打工、求学、定居,城乡发展差距、生活观念差异等因素,进一步压缩了农村单身男性的择偶范围。

再者,观念转变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如今的90后、00后,思想观念与老一辈人截然不同。他们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生活品质的追求,单身主义逐渐盛行。调查显示,超过40%的年轻人认为 “婚姻非必选项”,他们更愿意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个人兴趣和事业发展中,享受自由自在的单身生活。传统婚姻观念对这一代人的束缚越来越弱,他们对婚姻的期待和选择更加理性和个性化。

结婚登记人数的锐减,其影响是多方面且深远的。在人口层面,婚内生育占比超95%,结婚人数减少直接预示着出生人口将进一步减少。2024年结婚数下降,很可能预示着2025年出生人口可能跌破800万,相比2023年再降超20%。出生人口减少,将加剧人口老龄化,未来劳动力短缺与养老压力将成为长期挑战,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房地产市场,结婚通常伴随着购房需求,结婚登记数下降,房地产市场需求自然萎缩。尤其是学区房,随着新生儿减少,需求降低,部分三四线城市房价可能会出现 “鹤岗化”。虽然一线城市因人口持续流入还有一定保值潜力,但整体房地产市场需求下滑趋势已非常明显,这也会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发展。

教育领域同样受到冲击,新生儿数量下降,未来小学入学人数将大幅缩减,乡村学校合并潮可能会加速。高校也面临生源不足的压力,需要调整专业设置,比如缩减师范类招生,转向终身教育与职业培训,以适应生源的变化。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社会必须积极行动起来。政府应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给,探索 “租购同权”,缓解年轻人的住房焦虑;扩大育儿补贴,延长产假,完善托育服务,降低生育成本,减轻年轻人婚育负担。同时,要引导观念转变,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为单身人士提供更多社会支持和保障。此外,还需优化人口结构,出台鼓励生育政策,促进性别平等措施等,以应对未来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

结婚登记人数创40年新低,这不仅仅是一组冰冷的数据,更是社会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集中体现。它关乎个人的幸福、家庭的组建,更关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未来。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让婚姻重新成为年轻人心中美好的向往,让社会在稳定的人口结构中持续健康发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