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论员 王学钧

有些老年大学已经变味了!

近日,记者调查发现,某些所谓的老年大学更像是一种精心设计的坑老陷阱——以开展老年教育为名,利用老年人群体防范意识薄弱、信息不对称等特点,将推销课程包装成“学习机会”,以“免费体验”“名师授课”“收获颇丰”等噱头吸引老年人报名,再通过饥饿营销、情感绑架等手段诱导老年人掏钱购买高价课程或相关产品。

这种“蜕变”主要跟以下两点有关。

一者,社会力量的介入。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老年大学作为老年人学习、社交的重要场所,越来越受到这一群体的青睐。而与此同时,公办老年大学却是“一位难求”。在这一背景下,民办老年大学应运而生,成为老年教育方面的重要力量。

由于不能像公办学校那样获得公共财政支持,有些民办老年大学在面对经营压力时会“动作变形”,只顾增加收入而忘了办学的宗旨。而在某些办学者心中,民办老年大学从一开始就只是一种针对老年人的牟利工具,各种“收割”都是计划之中的事。

在许多老年人的印象中,老年大学是公办的,是公益性的,不会骗人。这样的刻板印象,让不少老年人对民办老年大学的各种“忽悠”放松警惕,最终沦为“韭菜”。

二者,监管体系的滞后。从监管的角度看,民办老年大学更像是一种新生事物。相关部门还没有针对民办老年大学可能存在的问题建立起一套明确而系统的监管体系。这不仅让一些根本不具备办学资质的机构和个人轻易进入老年教育领域,成为老年大学的创办者与运营者,也让被坑骗的老人们在事发之后不知如何去维权。

老年大学坑老人的事,看似有不少部门在管,可因为缺乏明确而细致的“说法”,真出了事还真管不起来,“九龙治水”中的各个部门好像都使不上劲。长此以往,民办老年大学里的消费陷阱恐怕会越来越大。这怎么行!

该是有针对性地强化细化监管的时候了。

当务之急有三:一是明确老年大学的主要监管部门及其具体职责,让相关部门能管、敢管,不得不管;二是明确民办老年大学的性质与办学“门槛”,把不具备必要资质的办学申请者挡在门外;三是要求各老年大学公布教学大纲与收费标准,不容办学者实施各种“超纲”操作。

只有这样,老年大学才不会轻易成为老年人的“坑”。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