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交部网站消息,有外媒提问,特朗普表露收购格陵兰岛的意愿,此举将如何影响该地区未来的贸易路线,以及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俄罗斯在北极的合作?
我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表示,中国是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一贯本着尊重、合作、共赢、可持续的基本原则参与北极事务,与各方加强合作。
须知,特朗普政府为收购格陵兰岛,扯了许多不着边际的幌子,其中有一条就是格陵兰岛的战略位置有利于“监控中国与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野心”。
前不久,共和党籍参议员泰德·克鲁兹在参议院的听证会上再度重申上述观点。他声称,中国和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俄罗斯长期保持着军事资产,而中国则以明确的战略眼光在该地区进行了大量投资,这对美国及其盟国构成直接挑战。
克鲁兹认为,格陵兰不仅与美国的国家安全息息相关,收购格陵兰更有助于美国应对中国对稀土供应链的掌控。
也就是说,特朗普政府把收购格陵兰一事同北极战略挂钩,以增润其“正当性”与“合理性”。从美国国会近乎妖魔化的“反华”氛围来说,只要搬出中国影响力一说,大致就能取得两党议员的共识。
谈到北极,那就绕不开北冰洋沿岸五国,即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和挪威,统称“北极五国”。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这些国家就争相对北极提出领土要求,但始终未有定论。
在迈入新世纪后,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北极地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际社会对北极的关注亦随之迅速加强。中国作为深受北极变化影响的、负责任的大国,自然要积极参与北极科研与开发,但这就难以避免的招致美西方国家的质疑与诋毁。
西方的话术与逻辑非常简单,中国既非北极理事会正式成员,也不是地缘国家,没有资格介入到北极地区的科研与开发。
不可否认的是,身份是政治参与的基本前提之一,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如果一个国家既没有主体资格,也没有对其权益的基本认可,那么肯定是不应当介入地区事务的。
所以说,自2015年以来,我国便相继提出“近北极国家”“北极利益攸关方”等身份,以防止美西方美国将中国排除在北极治理之外。
那么何为“北极利益攸关方”呢?一则,由北极气候变暖所引发的极端天气,对中国有直接与间接的影响,参与气候变化治理是中国身为大国的义务与责任;二则,随着中国国力与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已成为全球性的领导力量,在没有中国参与的情况下,许多国际问题根本无从解决,北极治理亦是如此。
事实上,在关于特朗普政府欲收购格陵兰一事上,外交部的态度有一个微妙的变化。本月初,外交部在回应特朗普相关争议性言论时仅表示,关于美国相关政策,中方不作评论。中国始终坚持以《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也积极为全球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自身的贡献。
然而,过了不到半个月的功夫,外交部当头提到的是“中国是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这句话的潜台词可能是,特朗普要收购格陵兰,那是它与丹麦两个主权国家的事情,中国不便评论;但如果特朗普政府要拿这事当幌子,把中国踢出北极治理,那么此事攸关中方利益,也就无法视而不见。
正所谓外交无小事,通过这种措辞层面的微妙变化,往往不难窥见特朗普收购格陵兰背后的极地地缘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