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的一天,毛主席难得的空闲,心情非常愉悦,准备好好的享受一顿美好的午餐,可就在毛主席吃完一张葱花饼后,愉悦的心情顿时荡然无存,他非常生气的让人立刻把厨师程汝明叫了过来了。
看着一向待人温和的毛主席第一次这么生气,程汝明亦是非常忐忑,但当毛主席向他说明了生气的原因后,他才明白了主席的一番良苦用心,并且答应主席,以后再也不做饼了。
那么毛主席为什么会因为一张葱花饼大发雷霆?他又对程汝明说了些什么呢?
点个关注,容小编慢慢道来。
毛主席为何生气
1960年,中国正遭受着严重的干旱灾害,受旱面积、成灾面积、粮食减产量、受旱人口都居于建国初期首位,全国各地都出现老百姓吃不上饭,大量人口被饿死的情况。
毛主席作为国家领袖,以身作则提出要降低自己的伙食标准,告诉程汝明以后自己的饮食不能有荤腥。
饮食均衡对一个人的健康至关重要,长期不吃荤腥,再加上日夜劳累,很快主席的身体便开始走下坡路,整个人看起来也憔悴了许多。
程汝明实在不忍心看到这位伟大的领袖,自己敬仰的国家主席现在憔悴的模样,于是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让主席饮食均衡,怎么才能让主席吃到肉。
想要烧肉,可是又不能让主席看到餐桌上出现肉,那就只能从别的菜下手。
程汝明忽然想到,主席喜爱吃面食,而曾经自己给主席做过一道葱花饼,原材料简单,主席吃过后赞赏有加,于是便决定将猪油和肉沫揉进面里,这样既保证了主席能吃到荤腥,又不被主席发现。
就这样,在1960年的除夕夜上,程汝明特别用一大块肥猪肉熬制成猪油,用猪油和肉末和面,成功做出了看起来和往常一样的葱花饼。
主席吃了这份特别的葱花饼后,并未发现里面的奥妙,只是觉得这次做的葱花饼格外好吃,得到赞赏后的程汝明表现的格外开心。
后来,程汝明继续使用同样的方法,往葱花饼里加肉,但没过多久,特殊葱花饼还是被主席发现了。
一向温和的主席,知道真相后表现的特别生气,当场发火,并警告程汝明:“以后不许再做大饼!”
这是程汝明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22年里,毛主席唯一的一次发大火。
毛主席的生活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即使是在收成颇丰的岁月里,仍然吃的简单,就算是除夕夜的年夜饭,都会吃中午剩下的饭菜。
毛主席吃程汝明做的菜吃了22年
程汝明是1954年到毛主席身边工作的,一直到毛主席去世,做专职厨师总共做了22年。
自从程汝明到了毛主席身边后,毛主席很少出现因为公务繁忙吃不下饭的情况,甚至胃口一天比一天好,这都和程汝明尽心尽力研究主席的饮食相关,不仅照顾口味,更要考虑健康;不仅思考吃什么,还在思考该不该吃,这是一位好的厨师的精髓和灵魂。
22年里,有几件事让主席和程汝明的印象深刻。
第一就是毛式红烧肉的来源。
现在我们吃到的红烧肉,常见做法是加酱油烹调,而毛式红烧肉不同,不使用酱油,却也能做出和常规红烧肉一样的味道,甚至更好吃。
这主要来源于毛主席不吃酱油。
毛主席小的时候,家里是开酱油作坊的,经常吃酱油,但有一天路过酱油缸时发现,酱油缸里爬满了蛆虫,这给还是小孩的毛主席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自那以后,毛主席就有了不吃酱油的习惯。
一开始,程汝明并不知道毛主席不吃酱油这件事,于是在制作红烧肉这道菜时,正常添加酱油烹制,可后面程汝明发现,毛主席从来都不碰这道菜,这让程汝明好奇,于是询问毛主席是不是不喜欢吃自己做的红烧肉。
知道毛主席和酱油的渊源后,程汝明便开始思考,红烧肉是否可以不加酱油也能做出同样的味道。于是在空闲时间努力钻研,终于研制出了不加酱油也能做出红烧肉的方法,那就是先用糖炒出糖色,给肉上完色后烹制,最后起锅时再加盐调味。
这样做出来的红烧肉,可以达到和酱油制作的红烧肉一样的效果,不仅外观看着鲜嫩可口,而且吃起来还格外香甜。
毛主席吃到这份特制的红烧肉后赞不绝口,这给了程汝明极大的信心,开始一些其他菜品是否也能不加酱油,做出同样的味道。
毛主席是湖南人,特别爱吃辣子,甚至可以生吃辣椒,饭桌上也总是离不开辣椒。悉心钻研后,程汝明研发出了“烤辣椒”这道菜。首先将烤辣椒用火烤到适合状态,但不能烤糊,之后切开辣椒,加上豆豉和少许白糖,就完成了这道菜。毛主席十分喜爱这道菜,后来餐桌上经常放着这道烤辣椒。
第二是诞生了著名诗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出自毛主席的著名诗篇《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诗创作于1956年毛主席视察武汉长江大桥的施工情况,游长江后在武汉长江的轮船上,描绘的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后的积极建设现象,体现了毛主席对未来中国建设的雄心壮志和长江大桥的意义。
诗篇第一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这里的武昌鱼让很多人好奇是不是有着特殊意义或相关典故,但其实并不是。武昌鱼是由李师傅和程汝明一起制作,毛主席很喜欢这道菜。
也正是因为这首诗,让武昌鱼一夜成名,直至现在。
自己做的鱼,被伟人写进诗篇里,这让程汝明倍感骄傲和自豪。
第三是程汝明给自己定下了菜单准备完毕后就立即销毁的规矩。
程汝明到了毛主席身边工作后,了解到主席的菜单都是保密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不法分子了解到主席的喜好进而谋害,或者对主席身体健康进行推测。
知道这一情况后,程汝明给自己立下了一个规定,那就是每日看到菜单后就立即销毁,确保主席的菜单不会被泄露,切实保障主席的健康。
除了菜单外,程汝明自己的身份也高度保密,甚至连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具体做什么工作,只知道大概在哪里上班,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防止被敌对力量发现,留下不利于主席健康的隐患。
程汝明是如何到毛主席身边的
前面说到,程汝明是1954年被中央调到主席身边,成为专职厨师的。那么他是如何成为国家领袖的厨师的?
其实,程汝明的成长道路并不平坦,机遇并没有太多的关照他,更大原因在于他自身的努力。
程汝明出生于山东掖县一个贫穷的家里。除了他以外,他还有五个兄弟姊妹,父母为了全家的生计日夜操劳,但在当时战火连天,又常发灾荒的年代里,收入只有杯水车薪,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很是艰苦。
土地大革命遇到灾荒年,最困难的时候他们只能靠吃树皮来维生。
但大部分树皮是有毒性的,成年人如锅长期吃树皮,虽然可以饱腹,但不容易被消化和吸收,废物也不能从人体内部排出,可能会导致人腹痛腹胀,甚至危及生命。
成年人尚且如此,更别说身体尚未发育完全的小孩了,程汝明最小的妹妹,就是因为缺乏食物,而被饿死。
家境的贫寒让程汝明知道,只有走出去,努力奋斗,才能帮助家庭。
13岁程汝明便去了当时还是英国租借地的天津的一家西餐厅做学徒。
瘦小的身躯,却要做最脏最累的活,每天手上腿上都是看得见的伤口,很多人因为吃不了苦只能放弃,而程汝明本就是从困难的家庭走出来,身体忍耐力比同龄人更强,意志力也更坚定。
看到他的勤奋踏实,不久后便得到了主厨的注意,主厨开始亲自教导他,很快,他便能熟练掌握各类菜式。
在天津的十多年里,程汝明不但精通了中、西餐,还自己钻研出了多种新菜品,可以说,在天津本地打出了名声,甚至有很多慕名而来的客人。
25岁,程汝明被上级分配到了北京铁路运输处,主要负责列车饮食工作。
毛主席第一次知道程汝明是1952年。
当时,中国迎来了成立后的第一次国际会议,亚太地区和平会议。更重要的是,这次会议是中国作为东道主所举行的第一次国际会议。
不少外国专家来华,中央最关心的便是外国友人的饮食问题,他们需要找到一位精通西餐的厨师。
而这个厨师最后确定的人选便是程汝明。
会议举办得很成功,尤其是宴会里的西餐料理,受到了外国友人的一致好评,认为这不亚于本国厨师的高级料理。
有位外国友人问毛主席,做饭的厨师是谁,毛主席笑笑说,是我们的程师傅。
这次会议过后,程汝明便被调到了外国专家搭乘的列车工作,两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兢兢业业,认真谨慎,生怕出现错误,给国家丢脸。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标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化一改基本完成,全国人民撸起袖子使劲干,各地都涌现出蓬勃发展的力量。
毛主席在这一年的工作非常繁忙,要前往全国各地视察工作,几乎大半时间都是在列车上度过的。
除了通过列车出行,很多时候毛主席还要和工作人员召开会议,会议结束后要一起用餐。但当时跟着毛主席的只有李锡悟一人,人数众多,李师傅怕忙不过来,便建议铁路局的领导,找一个人来帮他。
铁路局领导讨论了很久,后面决定将程汝明派去,和李师傅一起负责毛主席的饮食。
知道要去毛主席身边工作后,程汝明喜形于色,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能为这位人人爱戴的国家主席做饭,同时,他又担心自己做的菜不合主席胃口,怀揣着惊喜和紧张,他来到了主席身边。
1954年,程汝明到了毛主席身边,主要负责主席的一日三餐,这三顿饭,程汝明做了22年,直至主席去世。
期间,毛主席还让程汝明负责江青的饮食,江青可是出了名的严厉,对待下属苛刻,饮食上也同样如此,很是挑剔,不好伺候。
但因为程汝明做事认真,待人和善,精通厨艺,又不断钻研菜品,所以在给江青做饭的日子里,程汝明几乎没有她的责备。
1976年,毛主席逝世。
毛主席逝世后,程汝明没有继续呆在中南海工作,他辞职回家,继续钻研中国特色菜品,同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优秀厨师,和他的弟子们一起创造了有名的私房菜,程府文化,直至2012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毛主席是我国的伟大领袖,他带领中国人民站了起来,一生都都在为了中华民族独立、人民群众解放和国家富强而奋斗。
程汝明在毛主席身边22年,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伟大飞跃,不仅细心周到的照顾了毛主席的身体健康,看到了中国人民伟大领袖的独特品质,被毛主席的独特精神影响而相伴一生,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真实写照。
如今步入新时代的我们,也要继续秉持这种工匠精神,不断的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