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节,省文旅厅组织左权县龙则村50名左权小花戏演员和文水县西峪口村48名混秧歌演员参加了由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和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联合举办的“民俗展演闹红火 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山西左权小花戏、文水混秧歌与北京白纸坊太狮、福建客家连城姑田游大龙、陕西富平老鼓、四川泸州雨坛彩龙、川北大木偶、江西直溪巨龙、甘肃凉州攻鼓子、浙江浦江板凳龙共十个团队的社火表演震撼全场,吸引了来自全国三十多家媒体和线上、线下数十万人的关注。
此次元宵节表演,左权龙则村小花戏团队走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他们的节目不仅继承了左权小花戏多种步法和扇法,还将跑驴、旱船等社火表演内容融合在一起,现场民乐队伴奏也是左权民间音乐的多个民歌和曲牌的联合。演员们身着色彩鲜艳的传统服饰,手持五颜六色的彩扇,随着欢快的音乐节奏翩翩起舞。他们时而围成一圈,时而排成一列,手中的彩扇如彩蝶飞舞,如飞龙在天,舞出了节日的欢腾,仿佛将元宵节现场的观众带进了太行山村的街头巷尾。如此富有感染力的左权小花戏,歌、舞、乐生动结合,也向全国观众展示了革命老区人民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幸福生活。
文水西峪口村混秧歌表演负责人刘春杰激动地说:“这是我们的红火第一次进北京,没想到这么受大家欢迎。”西峪口混秧歌表演内容主要以梁山人物故事为基础,因此也称“西峪口梁山混秧歌”,一直活跃在山西省文水县开栅镇一带。演出队伍中伞头、耍弓子、打腰鼓、磕棒子、击镟子、抖大杉、敲马锣等角色代表了梁山不同的人物,他们时而排成“长蛇阵”,时而围成“圆圈阵”,时而交叉穿梭,变中有转,转中有变。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展现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来源: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