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2月13日从八达岭林场管理处了解到,工作人员近期回收查看红外相机视频时发现,2024年7月3日,八达岭林场青龙谷景区内的山地油松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区野生动物饮水处附近首次监测到清晰的中华斑羚图像,该饮水处的水主要来自山间泉水以及不定期的人工补水,这一发现丰富了八达岭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记录。
中华斑羚图像。图源:八达岭林场管理处
自2022年以来,八达岭林场管理处为摸清野生动物本底资源,开始系统性沿固定线路布设红外相机,对八达岭地区进行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建立八达岭地区生物多样性数据库,修订完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截至目前,通过红外相机已监测到兽类5目10科1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种,分别为中华斑羚、貉和豹猫,北京市重点保护动物8种;监测到鸟类10目26科60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种,分别为勺鸡、灰林鸮、雀鹰、红隼、灰脸鵟鹰和凤头蜂鹰,北京市重点保护鸟类22种。
八达岭林场管理处在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展森林经营,通过生长间伐、补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修枝、剩余物处理等多种措施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在林密缺水的山地修建水池,为山地栖息的野生动物提供稳定水源,通过搭建人工鸟巢、昆虫旅馆为野生动物营造良好的栖息环境。
近年来,随着造林绿化、生态修复、湿地恢复等工作不断推进,北京全市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44.95%,建成了5类79处自然保护地,约占市域面积的20%,有力夯实了首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据统计,北京已发现陆生野生脊椎动物612种,其中鸟类就达519种,居G20国家首都第二位,北京已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
记者/张璐
编辑/刘梦婕
校对/杨利
运营编辑/刘茜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