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国际开发署没钱以后,BBC这是铁了心的恶心川普。
近期BBC一改往日风格,连续多日正面报道中国,甚至去掉了标志性的中国滤镜。
例如,以"中国电影激发民族自豪感,数日斩获10亿美元票房"为题,报道《哪吒2》创下中国影史票房新高;
并发布视频《超越DeepSeek:"中国制造2025"如何推动中国崛起》,强调中国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无人机、量子计算及可再生能源等高科技领域已确立全球领先地位。
随后还有更为离谱的“中国的空气更为香甜。”中国通过清洁能源,空气已经比一些西方城市要好!
在川普把墨西哥湾改成美国湾的敏感时刻,BBC称西班牙人抵达海湾时以为到达的是亚洲,最初将其称为“中国海”。
看完这些新闻,都有些懵了,返回标题不禁再三确认,这还是我认识的那个BBC吗?我是开错媒体了吗?
前脚川普刚更改“墨西哥湾”为“美国湾”,后脚BBC就报道说墨西哥湾曾叫“中国海”。陌生,太陌生了。你这么舔,舔的就有点太过了!我们不会给你付钱的,虽然挺舒服就是了。
其实BBC态度180度大转变的缘由,大家也都了解,马斯克与川普一起砍掉美国国际开发署资金,导致BBC少了8%的年收入。
以往BBC在涉及中国的报道时,常常带着“阴间滤镜”,专注于诋毁、造谣、抹黑中国。现在没钱了,谁还这么积极啊!所以不再像往常那样抹黑中国,转而归回媒体本真,如实客观报道。
所以说这新闻是在给甲方闹情绪呢!无论怎么看我都感觉BBC想说的只有一句话:得加钱!
而BBC此次报道也算客观,墨西哥湾曾叫“中国海”,虽然是在陈述一段历史,但也给这场关于墨西哥湾名称的争议增添了新的话题。这个“中国海”的称呼,如今看来既浪漫又荒诞。16世纪的西班牙人带着对东方黄金与香料的幻想,将一片与亚洲毫无关系的水域冠以“中国”之名,堪称地理大发现时代最著名的“乌龙”之一。斯莱奇调侃道:“如果特朗普真想改名,或许‘美洲湾’更合适,但‘中国海’?他肯定不喜欢!”。
墨西哥湾的名字,从来不是一成不变。西班牙人叫它“中国海”“新西班牙湾”,法国殖民者则用“路易斯安那湾”宣示主权。直到16世纪中期,“墨西哥湾”才因阿兹特克文明的影响力被标注在地图上。这片海域的名称史,俨然是欧洲殖民者争夺美洲的缩影——谁强盛,谁就有权命名。
有趣的是,如今的“美国湾”更名争议,竟与历史遥相呼应。1848年美墨战争后,美国从墨西哥手中夺取得克萨斯、加利福尼亚等地,墨西哥湾的“美国属性”自此被强化。特朗普的行政令,某种程度上是“历史霸权思维”的延续——正如网友戏言:“抢完土地抢名字,下一步是不是要抢文化?”。
今日再看这段历史,墨西哥湾的“中国海”旧称,更像是一则跨越时空的文化寓言。它提醒我们:地名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文明碰撞的见证。正如中国网友调侃:“论‘自古以来’,西班牙人可比我们积极多了!”。
特朗普的更名行动,在国际上几乎成了“独角戏”。联合国早已承认“墨西哥湾”的官方名称,谷歌地图也只能玩起“双标”:美国用户看到“美国湾”,墨西哥用户仍显示“墨西哥湾”。墨西哥总统辛鲍姆的反击更显犀利:“既然美国要改名,我们建议把北美洲改成‘墨西哥美洲’!”。
科学家们则忧心忡忡:比起争名字,墨西哥湾面临的污染、气候变暖等危机才更紧迫。斯莱奇感叹:“五百年后,若海平面上升淹没海岸,谁还会在乎它叫‘美国湾’还是‘中国海’?”。
特朗普的“美国湾”闹剧,终将如西班牙人的“中国海”一样,成为历史注脚。地名可以因权力更迭而改变,但文明交融的痕迹永远铭刻在时光中。
下次当你打开世界地图,不妨多看两眼墨西哥湾——它曾是西班牙人眼里的“中国海”,法国人笔下的“路易斯安那湾”,墨西哥人心中的故土象征,如今又成了美国政治秀的舞台。这片海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主权”,不在名字的争夺,而在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未来的担当。
素材来源于官方媒体/网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