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当初俄乌冲突刚爆发之际,谁都没有想到这场战争会最终演变至此。
曾有不少人预测战争会在短时间内结束,掀不起太大的“风浪”。
可时至今日,看着千疮百孔的乌克兰逐渐从昔日的繁华变成今日的“空城”。
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争议和矛盾似乎依然没有显露出任何缓和的迹象。
然而三年前乌克兰还有4300多万人,仅过去三年,如今的人口恐怕连国家基本运转人口都所剩无几。
三年多的时间流失掉上千万人口,这个“负重前行”的国家如今是何模样?
“战争造就的流亡潮”
截至 2024年,乌克兰总人口已从战前的4340万锐减至2800 万。
这意味着每 3 人中就有 1 人被迫离开家园,其中有超过1300 万人沦为难民。
如此庞大数量的难民,由欧盟接收了586 万,俄罗斯收容了280 万。
可即便如此,依然还有将近600万人在国内颠沛流离。
早在战争爆发的第二年,就有超100万儿童成为“战争留守儿童”。
这些可怜的孩子们从此不得不在异国他乡度过第二个儿童节。
基辅中央车站的电子屏永远定格在 2022 年 2 月 24 日。
那个清晨的爆炸声惊醒了睡梦中的玛丽娜。
这位 32 岁的母亲抱着5岁的女儿挤上西行列车时,背包里只装着三罐婴儿奶粉和丈夫的军装照。
如今她的公寓窗外不再是第聂伯河的粼粼波光,而是华沙公寓楼灰蒙蒙的混凝土墙。
在柏林中央火车站,贴着寻人启事的布告栏见证着无数破碎家庭。
73 岁的伊万爷爷寻找失联的利西昌斯克养子;
16 岁的卡佳寻找马里乌波尔音乐学院的钢琴老师……
这些用蓝黄色便签纸写就的短讯,构成了21世纪最悲怆的“漂流瓶”。
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那篇著名的“最后一课”,多年后,这一幕在乌克兰悲惨重演。
要知道乌克兰刚建国时,一度成为了东欧地区的人口大国,人口数量最多时超过了5000万。
那时的乌克兰人民还满怀期待地迎接着属于他们的“新生”,期待着未来国家的繁荣昌盛。
直到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乌克兰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打”走了超过1500万国民。
战争带来的创伤从来都是惨重的,尤其是对处于战火中的国家的普通民众而言,更是“灾难”。
也许最初还有不少民众期盼着他们的国家可以尽快结束这场悲剧,重新给他们一个庇护所。
可久而久之,随着耳边传来越来越频繁的炮火声,眼前见证着越来越多的人牺牲在战场上。
更多幸存下来的人终于选择了远走他乡,背负着沉重的行囊逃离危险的“旋涡”。
那么人口大批量流失对乌克兰究竟意味着什么?他们到底还靠什么持续“对抗”?
劳动力锐减,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征兵办公室里,挂在墙上的阵亡者照片从 2022 年 3 月的单张相框,发展到如今铺满整面墙的“照片瀑布”。
乌克兰社会保障部统计表示,已有超50万军人伤亡。
而乌克兰的18到60 岁男性人口在短短两三年时间里就减少了将近50%。
这意味着几乎平均每小时就有3名乌军士兵阵亡。
自从战争爆发之后,乌克兰境内开启了长期的大规模征兵,大量青壮年男性都去了前线。
这些人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经济支柱和全部的希望,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根基和主力。
凡是参与了战争的,从他们出发的那一刻起,大概就要抱着“有去无回”的想法了。
而一些相对幸运的,即使留下来,也无处可去、无钱可赚,因为整个国家满目疮痍。
大批量劳动力的短缺,让乌克兰的经济发展基本陷入了停滞期,企业和工厂纷纷倒闭。
想想也是,人都要走光了,还拿什么去发展经济?
关键在于,原本该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的人,现如今也一门心思都在战争上。
在哈尔科夫国立大学,曾经的物理系高材生马克西姆现在每天操纵无人机侦察俄军阵地。
他的导师在 Odesa 港被导弹击中身亡,实验室里未完成的量子计算模型永远停留在 2022 年春天的演算草稿上。
更令人揪心的是战火中的“断层童年”,以及那些无力进行长途跋涉而被迫逗留的老人。
“生育悬崖”和加剧的老龄化并生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告显示,乌克兰境内85% 的学校遭受过炮击,东部地区超 50 万儿童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
在尼古拉耶夫的地下防空洞里,10 岁的索菲亚用蜡笔画下的不是公主城堡,而是燃烧的坦克和带红十字的救护车。
敖德萨妇产医院的产房里,助产士柳德米拉抚摸着尘封的婴儿秤,眼里满是迷茫和麻木。
“战前我们每月迎接 120 个新生命,现在只有不到 30 个。”
早在2023 年上半年,乌克兰卫生部的数据就显示,新生儿仅 8.7 万,同比减少了58%。
与之同步的,是流产率激增 200%,这更是让人触目惊心。
适龄女性中有43%的人推迟了生育计划,现在这个数字怕是已经翻倍增长了。
在利沃夫的地下室里,怀孕 6 个月的阿纳斯塔西娅每天要爬 17 层楼梯取水。
她的丈夫在巴赫穆特前线失联三个月后,她收到部队寄来的婚戒和未拆封的婴儿连体衣。
“孩子出生时第一声哭泣,可能会被防空警报声淹没。”她在日记本上写道。
有相关专家曾对乌克兰进行了大概的人口预测,与身处和平的国家形成了显著的对比。
专家们预测,到2030年之前,乌克兰的总人口或将跌破 2000 万。
劳动力缺口达500万,老龄化率突破25%,而乌克兰还将面临严重的经济重建困境。
国家GDP严重缩水,将近一半以上的企业停产,光是排雷都需要至少30年。
但黑暗中也许仍有微光闪烁,毕竟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旁,向日葵田还在重新绽放。
利沃夫程序员在防空洞里开发出了下载量破百万的防空警报 APP。
华沙的乌克兰妈妈们创立了欧洲增速最快的跨境电商品牌“蓝黄盒子”。
乌克兰如今幸存下来的人们,仿佛正努力地在废墟上播种着未来。
当马里乌波尔戏剧院的残垣上再次长出野花;
当哈尔科夫地铁站里的钢琴再度奏响《茉莉花》,那句话就能再度响彻在人们的心中。
“战争能摧毁建筑,却碾不碎希望”。
结语
正如第聂伯河总会冲破冰封,这个苦难的民族也许未来还能在伤痕中重生。
只是那些永远停留在战争前的笑容,将化作历史长河里最痛的星光。
无数逝去的无辜的人,都在用自己的生命一遍遍印证着,“战争终究是残酷的”。
还是希望战争能早日终结,和平可以早日实现,唯有此,乌克兰或许才不会真的“消逝”。